善恶到头无须报

标签:
善恶因果了凡四训文化 |
分类: 逍遥游 |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尚书.商书.伊训》
明代袁黄(字了凡)在《了凡四训》(又名《阴骘录》)中讲述了他的人生观点的转变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年袁黄遇到了一个姓孔的算命道人,孔道人向他讲述了命运的道理,并预见了他一生的命运,袁黄从此认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后来,袁黄在栖霞山中遇到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听了袁黄对命运先定的观点后,很不以为然,于是向他讲述了因果报应之理,认为人可以通过积极的道德行为掌握甚至改变自身的命运。袁黄疑惑地询问云谷禅师:既然命运可以改变,那么怎么还可以称为命运?孟子有“求则得之”之说,那指的是求道德仁义,前定的功名富贵怎么可以求得呢?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正如六祖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如能反躬内省,只求道德仁义的提升,结果往往是不仅得到道德仁义,同时也可得到功名富贵,这就是内外双得了。如果只是向外求富贵功名,那结果当然是内外双失。云谷禅师所讲的这番道理其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意思。袁黄得到云谷禅师的指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观,他开始按照云谷禅师所作的功过格,逐日记录自己的行事,在十多年间做了三千多件善事。在做到六千件善事的时候,袁黄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接着他又做了一万件善事,到了万历十四年,袁黄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宝坻知县。
袁黄担任宝坻知县时,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他积极兴办水利,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指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所有这些措施不仅消除了水灾泛滥,还促进了农业生产。他又免去百姓的多种杂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袁黄生活很俭朴,但非常喜欢布施,他的妻子也经常行善布施。据说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衣服,要买棉絮做内里,袁黄问她:“家里有又轻又暖的丝绵,为什么还买棉絮呢?”她回答说:“丝绵贵,棉絮便宜,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可以多做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袁黄听了很高兴地说:“你这样虔诚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做到了以广东高要县知县。现世的善报使袁黄明白了云谷禅师的立命之说,他将自己的感受记下来,用来教育儿子,这就是后来传世的《了凡四训》。在这部书里,袁黄提出了行善十纲领: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水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善恶报应之说由来已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是这种朴素的善恶观念,维持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律法不到的地方有道德的裁判,但道德说到底还是做给别人看的,所谓的慎独云云,只有少数的人能够做到,道德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阴暗的角落里,只有善恶因果在起着作用。如果没有因果报应,法律、道德都会失去最后的根基。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像袁黄那样相信积德行善能够得到好报,甚至改变人的命运,恶才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泛滥。民间一直存在的朴素的善恶报应观,至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佛教理论之重要支撑的因果观,使报应之说更深入人心。佛教中有业因果报之说,“业”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人生的一切都是受业力的支配,业就是因,也叫业因。佛经偈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因果报与生死轮回密切相关。业力好像种子,储存在第八识(含藏识)里。第八识把一个人前世做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就这样轮回不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提谓波利经》、《佛说父母恩重经》、《善恶因果经》、《劝善经》、《大方华严十恶品经》等经书,都以善恶果报劝导民众弃恶从善。而被称为“释氏辅教之书”的故事集,则用事例证明因果报应的确凿。《善恶因果经》详细列举了地狱中的各种苦难,在阳间作下不同的恶,在地狱中会受到不同的惩罚:屠杀众生的死后堕刀山剑树地狱中,多邪行者死后堕铜柱铁床地狱中,后母虐待继子者死后堕火车地狱中,骂人者死后堕拔舌地狱中,作为医生不能治好病人反而骗取病人钱财的死后堕针灸地狱中全身被火烧,毁坏佛教建筑不尊敬僧人不孝敬父母的死后堕入阿鼻大地狱中,做官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的死后堕入肉山地狱中被百千万人割肉而啖……世间的种种罪恶不仅在地狱中有相应的惩罚,在来生还要继续受果报,或者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或者即便是转生为人,也将遭受种种苦难恶报。唐代唐临的《冥报记》自序云:“有识而有行,随行善恶而受其报,如农夫之播植,随所植而收之。”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
后世出现的劝善书,实际上是儒、道、佛以及民间善恶观的融合。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是各种宗教的最后基础,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善恶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北宋末年出现的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在后世传播最广, 其开篇云:“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下面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该书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而行善能使人得道成仙。
要想得道成仙,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善行,于是出现了记录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功过格。履行功过格时,个人需逐日登记所作的善事恶事,并予打分,一月一小计,一年一大计,年终将功折过,余额即为本年所得功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现存最早的功过格《太微仙君功过格》叙述受持之道云:“凡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首置笔砚簿籍,先书月份,次书日数、于日下开功过两行,至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照此功过格内名色数目,有善则功下注,有恶则过下注之,不得明功隐过。至月终计功过之总数,功过相比,或以过除功,或以功折过,折除之外者明见菌过之数。当书总记讫,再书后月,至一年则大比,自知罪福,不必问乎休咎。”到了明代,商业开始发展,商海和官场中的沉浮,使人对命运有了更多的关注,很多人笃信佛道,希望通过善行的积累改造今生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功过格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像云谷禅师的《功过格》和袾宏的《自知录》等所列举的功过,实际上已经囊括了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各个方面。朱元璋曾亲撰《世德碑》,宣扬朱家得天下是祖先积功累德、天赐报应的结果。在皇帝的倡导下,儒士们便推波助澜,杨起元、李贽、高攀龙等纷纷为《太上感应篇》作序或注疏。明代出现的话本小说中充满了大量善恶报应、积善累功的思想,如天然痴叟在《石点头》中云:“劝人休作恶,作恶必有报,一朝毒发时,苦恼无从告。”
所有这些劝善行善,都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前提,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不少好人没有得到好报,而不少坏人反而志得意满,享受富贵荣华,这不能不让很多人对报应之说产生疑惑。佛教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所谓“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现在世”指现在这一生。“过去世”指由现在世的前一世起,逆推到无穷久远的过去。“未来世”是由下一世起,顺推到无穷遥远的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现世,而善恶的报应有的在当世,有的则要在未来世显现,现世所承受的果报则来自过去世所造之因。有的时候,善恶之业如同种子,要跨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经过百千万劫,才会发芽结果。受报的时间也有短有长,从几日、几月到无穷久远。《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是说持斋一日,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受饥饿的福报。《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亦云:“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所以佛经中有“六道轮回”之说。所谓“六道”是指六大种类的众生。天道指居住于天上,具威德、有神通、享天福的众生,俗称天神。人道指人类。阿修罗道指有天福而无天德的众生。饿鬼道指常受饥饿怖畏的鬼类众生。畜生道指除人以外之一切动物。地狱道指堕落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众生在命终后,各依善恶业力的牵引,投生到上面所说的六道之中。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有时修善,有时作恶;于是有时生天享福,有时入地狱受苦,于是在六条道路中进进出出,如轮之回转,永不停息。人道能行上品十善,则死后生于天道;行中品十善,死后仍生人道;行下品十善,死后生于阿修罗道。反之,如果造作下品十恶,则死后生于饿鬼道;造作中品五逆十恶,则死后生于畜生道;造作上品五逆十恶,则死后堕入地狱道。六道之中以“天道”的福报最好,地位也最为尊贵,但命终之日仍难逃业力的控制,仍要落入轮回之中。只有信仰佛法,不断修炼,只行善,不作恶,最终才有希望跳出六道轮回。
为什么有很多人做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报?按照袁黄的说法,那些人做的事情往往表面上看来是善的,实际上并非真的善。他将善分为真善与假善、端善与曲善、阴善与阳善、是善与非善、偏善与正善、半善与满善、大善与小善、难善与易善,如此等等。一般人认为,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但实际的情况是,有的人之所以敬人礼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人打人骂人,却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有的人行善是发自内心的,有的人行善是给别人看的。发自内心的利人的无所求的善才是真善,做给别人看的有所求而利己的善则是假善。一般人都认爲谨慎、随和的人是善人,这样的人得到很多人的称赞,但这样的人或者是谨慎软弱,或者是顺乎世俗而媚世,或者是随波逐流而没有志气,或者是没有道义精神。这样的善实际上是虚僞歪曲之善,不像那些敢作敢为的豪爽狂狷之士一心想着济世助人。
做的善事人人皆知是阳善,行善而不爲人知的则是阴德。阳善会得到世人的称赞,获得好的名声,阴德则会得到上天的赐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被称为大慈善家,实际上是名不副实,这样的人一时会获得虚荣的满足,但早晚会有奇祸。
有的人行善发乎真诚自然,做了善事不记在心里,很快就忘记了,这样的善即使只是小善,也能达成功果,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能种无涯之福。反之,如果做了好事念念不忘,施恩望报,或者舍财物而心痛,就是终生行善,做再大的善事,即使是布施万两黄金,也还只半善。有的人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反之,如果是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则做再多的善事也只有小的功德。有的人为了救助别人,能舍弃难以舍弃的东西,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东西,这种难爲之善才最可贵。比如无钱无势的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其善行价值更可贵,获福也更大。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很容易,但捐献出一点钱财就很在意,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得到大的福报。
无论是民间的善恶观还是宗教中的因果论,一方面是对现实中因果关联的抽象,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美好的意愿,希望善良的人都有好的结果。现实的情况常常不如人意,恶人横行得意,善人不得善终,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困惑,而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也因此迷失。佛教中的轮回、三世说所要解释的也就是这样的困惑。可以说,生命轮回是善恶因果得以实现的最后保证。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轮回?即使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或者希望有灵魂存在,不仅因为生命的轮回可以解释科学至今无法解释也许永远解释不了的事情,而且只有生命的轮回才会使得现世人生有意义。
实际上,即使没有六道轮回,现世中的善恶还是有各自的报应。善的好报不一定就是功名富贵。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官员为了升官,对领导巴结奉承,为奴为仆,为了保住官职,夜不成眠,饱受心灵的煎熬,而在贪污受贿、淫乐腐化的时候,又担心法律的制裁而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一些富豪,家财万贯,却永不满足,想挣更多的钱,挖空心思,采用欺诈的手段,虚报业绩,假造帐目,转移资金,最后锒铛入狱。这样的高官富豪,他们的生活未必就幸福快乐,反不如民间老翁,没有过多的欲望,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吃饱饭后摸着肚皮在墙根下悠闲地晒着太阳,自在逍遥。善的报应也不一定就是长寿,有的人,特别是有钱人,长期疾病缠身,虽然有好的条件,可以用最高级的药物维持生命,但受慢性疾病之苦,生活实了无意义,反不如普通百姓,平常身体健康,得以享受天年,自然死亡,或无疾而终,活得快乐,死得安然。
这个世界上的因果报应有的时候真的很难说。即使没有因果报应,如果是真心为善,行善本身就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使人懂得善待生命,更好地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好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