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之不可管理
还是在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一位台湾散文家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大概是《论生命中之不可管理》,文章大致是说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个体的人无法把握的,当时还是孩子,对生活体验不深,但也觉得文章中说的有一定道理,别的不说,当时班里的同学大半来自城镇,小半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带着干粮和咸菜,偶尔在学校的食堂里吃一顿清水煮的青菜,青菜里偶尔会有一块小手指头大小的猪肉,一定要留在最后所有的饭菜吃完后一口吞下。城镇的孩子可以吃小炒,可以下馆子,周末还可以带着漂亮的女同学去看电影。当时我就想,这就是那个散文家所说的不可管理的“生”了,这就是生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而生在哪里是自己无法决定的。
慢慢地长大了,慢慢地对生活有了更多一点的理解,读了中外文学名著,读了庄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知道了“四谛”,知道了“无”和“有”的区别,也知道了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无奈。回过头来再看那篇文章,有了孩子时代没有的感受。伊拉克战争、索马里内讧、巴以冲突、非洲的贫穷,生活在那里的人饱受天灾人祸的煎熬,将美国欧洲当作遥不可及的天堂,实际上也就是出生的那一瞬间决定了这天堂地狱的差别。小一点说,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贫穷的山村,农民要为最基本的生存挣扎,风吹日晒雨水打,全家一年往往只能挣到城市白领一天的工资。即使同在城市,生在平民之家的孩子奋斗一生也达不到富贵家子弟的起点。我每到节日回农村老家探亲,看到叔叔大爷们穿着沾满泥土的旧衣裳从田里回来,脸上的皱褶里的泥土已经与皮肤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心里都有发痛的感觉,城市里退休老人在享受夕阳红的时候,农村里的古稀老人还要为生存焦心,不到油干灯灭不停息,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生之苦吗?可能对美国人和非洲人、城市人和农村人、富贵人和贫穷人都公平的是老、病、死。现代医术发达,连心脏都可以换了,但还是阻止不了疾病和死亡。权要和富人有保健医生,每年都要体检几次,得了病可以到最好的医院,吃最好的药,做最贵的手术,如果有必要可以每天将全身的血液换一次,可以将全身的器官都换了,但还是要死。据说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养生和科技结合可以使人的寿命延长到150年,但最终还是要死。实际上不仅佛教所说的四大苦人生无可逃避,就是生活、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也包含着那么多的不确定,有时候一点偶然就可以将表面上的恒常打破。
艾滋病、瘟疫、核试验、种族冲突、六方会谈、三方会议、立委换届、总理下台、总统被绞、环境污染、森林大火、煤矿倒塌、飞机坠毁、轮船着火……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有原因,都有结果,都可以管理,但是真的可以管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