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至真是文学的最高表达 ——高涛《那个夜晚》赏析

(2013-11-05 08:18:36)
标签:

转载

至真是文学的最高表达 

——高涛《那个夜晚》赏析

阿探

高涛的短篇《那个夜晚》(《山花》B2013年9期),是笔者所读过他的作品中突破意义较大的一篇,在不长的篇幅中,情感舒缓,余味绵长,文字虽已完结,但文气未绝,依然在读者的思绪里流淌着。一篇不足万字的作品,何以余味如此长久?

那就是关于青春的遥远而永不褪色记忆,是铭刻在人的心灵深处社会成长印痕,不因岁月的变迁而消散,消弭;因为文学的至真表达,使得这并不美好,无意而来无疾而终的悸动,情感,充盈着隽永的意味。

这是一个在人潮汹涌的都市里上演的和正在上演的平凡不过的情节,正所谓蚁族的生活写照。

两个被社会的生猛所挤压的男女青年,在各自带着虚幻向往的成分中的一次并不确定的邂逅。十九岁的并不漂亮的女孩,因大学生活的窒息和极度孤独,心中渴求被爱,渴望着另一颗温暖的心灵接纳自己。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年轻男人,被生活的困顿所压榨,无力改变,在意识上陷入了迷离的痴心妄想,渴求着美丽女神的降临。在天桥上,所看见的并不出众女孩,劫杀了男人对电话中那个甜美声音的臆想。在无聊无趣的犹豫中,男人还是选择了与主动约见自己女孩进行心不在焉的叙聊。因着女孩的主动与并不是很刻意的坚守,男人达成了自己欲望才发现,女孩是处女。

小说中的这个夜晚,并不能理解为年轻人放纵的都市同居生活,亦不能理解为时下的一夜情。情欲迷乱的同居和一夜情,绝不会有如此至真缠绵的表达。这个夜晚,只能是都市辉煌灯影下的两个陌生男女因生活强大压力处于无助状态下孤独灵魂与肉体的慰藉,就像两匹受伤的狼,在冬夜里相互舔舐着伤痕粼粼的身体。

在都市生活压力下,不是所有的人去追求情欲的放纵,但是几乎所有在风中飘摇的灵魂都需要寻求一种安放的安妥。将这种安放的安妥寄托在善良的人身上,无所求,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那个夜晚》正是社会巨大压力下心灵真实倾诉,至真之美,即便是释放。

 

作品叙事的意识流化,是高涛对西方文学有机价值汲取的着力体现,同时使作品文本有了别致的突破意义,这也是高涛文学探索突进的体现。

叙事意识流化,是西方文学的一大特色,这与西方思维下的直接表达密不可分,常常以大面积的意识流凸显人物内心的动荡。而中国典型的大一统思维更体现表达的含蓄与藏锋不露,以简洁的文字涵盖意义的更广远的外延。显然,对于这篇作品而言,意识流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

男主人公理想及臆想与现实的遥远,欲望的积聚与表达的怯懦,释放的快意与内心的纠结,获得初夜后的惊惧无措,各种意识的交织使得这原本简单的情欲之事,变得复杂,承载沉重,这正是文化人的情事原本意义的复原。单纯情欲的释放不会有这么多的承载,尽多是各取所需之后的分道扬镳。

女主人公对爱的渴望,忐忑,对初夜的抉择,对男主人公的无私献身,无尽思念与一定程度上的迷恋(城市浮萍安放安妥,实际上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无奈选择),短暂的愉悦与长久的独守,长久的惊惧和无法蚀去的隐痛,在各种复杂纠结中,表达了纯真爱情的意义:真爱是无私的奉献而无一丝一毫的索取,不在乎对方是否爱自己。

对于意识流深入人物心灵至真的表述,在微观上刻画强化了人物形象,宏观上展示了一种都市生活的困境,是生命气象的隐性勾勒,既骨感又丰满,使作品达成了一种内在的平衡,因而颇显成熟,圆润。

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叙事,是作品表达上的显著特色。

作品前面部分以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对同一事件的分别第一人称叙事,强化了作品情节的现场感,真实感,细节感以及各自的心灵感知。

结尾部分,以都市中擦肩而过消失茫茫人海中的无奈,人生路上一旦失去不再拥有的长痛,原本不重视轻率以待的才是最值得珍视和把握真爱的感悟,以挥之不去的深深印痕的凝结心结作结,世事沧桑,人生的无常的永恒意义得以精准表达。

作品值得称道还有关于性爱的描写。高涛将性爱的描述上升到意识层面,以诗化语言表达了对爱的渴望和对灵与肉的感知,这是原欲本美的天然回归。作品情境美和意识美,正是作家的心灵纯净的体现。

当下很多心灵不纯不美的作家,对于性描写,直指生理感官层面,甚至将人之大欲描摹到肮脏令人呕吐的境地,对于文学而言,这是极不健康的倾向。世界经典意义的作品,对性描写基本上是意识状态的,如如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善于直接表达的西方尚是如此,极力标榜西方的一些作家却露骨如顶级片的极端,是令人唾弃的选择。

文学表达的选择,也是一个作家心灵的映照。

意识流叙事的选择,是作品具备了简洁明快,心理现实主义的特征,这也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

《那个夜晚》完成于半年前,其时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还未揭晓,但作品传达了高涛对文学的一种理解与追求,这种理解与追求,一定程度上精准的解读了门罗获得诺奖的价值意义所在:文学主题无大小,至真是高标。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述传。”门罗的好些作品,带有自传色彩,是生活真实的感知与文学表达的反映。

黄惟群说,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是最高追求境界。

“门罗的写作与其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以完整地反映人类精神、不断探讨人类的困境著称。在门罗看来,主题无大小之分,其创作主要就是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其高明的艺术手法被批评家认为是看不出雕琢痕迹的一种创作风格。门罗的笔触指向极为明确,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因此,其创作主题有前后衔接、首尾相依的地方。”(文艺报)

高涛的《那个夜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以上的文学特征。

看到女主人公对爱的渴望渴求的心理,笔者想到了美国电影《简·爱》中女主人公的经典台词: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并没有这样作,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如你和我走过坟墓,将站在上帝面前。

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是对作为普通人的爱和被爱的权利的最真纯的表达。《那个夜晚》对都市底层生存困境、状态的表达、表现,因真而美。作品大约来源于现实生活,高涛健硕,却是性情人士。

能动情的人,才是真正适合搞文学的人。黄惟群如是说。

阅读门罗,我们大体上可以感触到人生之不确定与世事之变幻莫测。有批评家说,我们从门罗的作品中看到的无不是逼真的人和事,这不是模仿,它就是现实,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或许,这正是门罗作品的意义所在。(文艺报)

这,大约也是高涛一贯细腻表达的指向吧。

 

114日下午  于凤凰山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