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兄
认识宁可,缘于文字。
起初并不知道他在企业做老总,只晓得他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电话中聊得很豪迈,不久,见了面,他和冯积岐老师在一起,冯的大名久闻了,第一次见到大作家,我略显拘谨,还有些激动。冯是个极平和的人,宁可和他是老朋友了,说起话来也就自如多了,我只安静地听。
儒雅、文气。这是宁可给我的最初印记。
后来相互阅读彼此的习作,交流逐渐多起来,但仅限于文学。从没有问他在单位干什么,他也没有主动说过,这样的情景大约持续了很漫长的日子。直到后来的某一天一个朋友去单位找他让门卫拦在外头,门卫问他找谁,他说我找宁可,他说得横冲直撞,理直气壮。门卫问他和宁总预约了吗?什么?宁可是老总?朋友显然没有料到。后来朋友说当初他以为宁可在单位也就是个宣传干事什么的,没想到会是老总。
低调、谦逊、感恩。这是他给我的又一印记。
他请好多文友看过他的习作,有的朋友真诚地提了一些意见和看法,有的甚至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我们一起时他常说念叨某某人不错,给他的小说提了好多意见,有的意见很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即使别人说的不对也是出于一片好心,我们都应该记住人家的好。一次他去省作协冯老师那里,冯对他和我的习作分别做了点评,他一出省作协门就给我电话说找个地方聊聊,席间,他对我说,冯老师批评咱俩了,说没有进步。他问我你觉得呢?我说冯老师说得有道理,连我自己都觉得原地踏步。他说,冯老师推心置腹地说这番话的。他感慨说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福分啊。
宁可的小说。
宁可兄和我一样,曾经都有和文学热恋的旧史,但后来都掉进忙碌的日子,一掉就是十几年,好在后来都有机会重续前缘,这真是幸事。
宁可的小说我大都看过,有几篇印象很深,但一些还存在缺憾,我们坦城不恭地交流过。对于08年才开始小说创作的宁可来说,这无疑有些苛求。他现在的作品较08年初写的,我以为有长足的进步,他写得逐渐成熟起来,这来自我的阅读感受。2年多来,他已在《青年文学》《小说界》等刊物发表了20多万字的作品,有几个还发了头条。尽管如此,宁可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有着清醒地认识,朋友们在一起聊文字,偶尔会有文人对他的作品做些言过其实的评价对此,他只呵呵一笑,说自己的作品还存在好多问题。过分地夸赞对他而言并不合适,我想,这不是他希望的结果。这也是我很少当面夸赞他作品的原因。
宁可对小说的痴迷几乎都了狂热的地步。记得有几次他读了笛安的《圆寂》和李辉的《寻找王金叶》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说人家太得太好了,咱们写的那算个啥,不服不行啊。推荐我看看。我也给他推荐了季栋梁的《吼夜》。去年李辉兄和柏祥伟他们一行来西安,我打电话给宁可兄,他一听立马就从大老远的北郊赶过来。
宁可的勤奋是令人吃惊的。他一年要写近20个中短篇,真的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完成这些作品的。每次见面他几乎都有新写的东西亮相,这每每让我汗颜不已,论业余时间,我比他多多了,可写作量尚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宁可的作品还需要不断地锤炼,阅读视野也需不断开拓,只要坚持读下去写下去,再过几年,他会给我们一个期待的欣喜。这是我对宁可作品的判断。
高涛8月27日西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