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蚂蚱
文/高涛
带7岁的儿子逛街,看见一个编蚂蚱的艺人。他坐在小马扎上,一心一意地编织着他的蚂蚱。做蚂蚱的材料是一种植物叶子,有两指宽,两三尺长。艺人手里握了一把小巧锋利的小划刀,他用小划刀和大拇指的长指甲麻利地将两指宽的叶子划成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窄条,然后就陶醉在他的编织中。青翠的枝条在他的怀里快活地舞蹈,只一分钟左右的工夫,翠绿的枝条就被他魔法般的指法变成一只活蹦乱跳的绿蚂蚱。蚂蚱的眼睛是用火柴头做的,万绿丛中一点红,蚂蚱就格外地醒目,格外地可爱,格外地活脱。“呀,编得真好!”他没有回应围观者的赞叹,也许他根本像没有听见。他只沉浸在他的蚂蚱中,一会儿抻一下蚂蚱的腿,一会儿拽一下蚂蚱的翅膀,但都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他是挑剔的,对于自己的蚂蚱。看得出,他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想在蚂蚱出手前留有丝毫遗憾。有几个人手里捏着零钱在等,可他一点也不急,仔细得让人感动。他在把每一只蚂蚱交给买主时,目光和脸上始终荡漾着欣赏和痴迷。多少有些孤芬自赏的味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艺人。
一个蚂蚱一块钱。一块钱在城里是上两趟茅厕的费用。
儿子提上那只红眼睛的草蚂蚱,走起路来就连蹦带跳,嘴里还不停地喊“哦,蚂蚱,我的蚂蚱。”一只草蚂蚱竟然能让小孩子如此快乐,作为大人,是难以想象的。
儿子手里的草蚂蚱引来路人欢喜的目光,发现有人注视他手里的蚂蚱,儿子更高兴了。也有小朋友,猛然看见儿子手里的蚂蚱,以为是活的,惊吓得喊出声来。儿子笑着说“哈哈,别怕,是假的,不信你摸摸。”
一块钱的付出让孩子得到一份快乐,也让他人得到一份收入。
突然想起那是个冬天的夜晚,散步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卖青菜的农村妇女,在城市霓虹灯下她不停地揉搓着双手,跺着脚。她用这样的方式在抵御寒冷。在我把目光瞥向她菜笼的一瞬,她立刻来了振奋起来,问“师傅,来点青菜!”“咋卖?”她嘿嘿一笑,说“一块五一斤”,我还没停稳脚步,她又说“一块三咋样?”。我停下脚步,并不是她的优惠打动了我,我说“来点吧。”她立刻问“要多少,师傅?”我说“你看着称吧?”
一旁的妻子不解地问“我下午下班买了青菜你忘了?”,我说反正天冷也放不坏。卖菜的女人连忙接住我的话茬说“对对对,放不坏的”,说着她迅速地把称盘子伸进菜笼里揽得满满的。又抬头用征求的口气问“多了吧?”我说称吧。“三斤三两,算三斤吧。”女人说。她扯过一个塑料袋子把菜塞进去,塑料袋子给塞得鼓囊囊的,她又扯过一个塑料袋子说再给你套一下吧。我递给她五块钱就掉头走开,她在后面喊“师傅,还没找你钱呢!”我说算了。可她还是追上来硬要把一大把菜青塞给我,她的手无意中碰到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手的粗砺。转过身,我对妻子说“也许我们买了她的菜,她就可以早一点回家,大冬天,外面那么冷。”
其实生活里有好多这样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稍微的付出,自己既能得到一种服务和快乐,同时也能给别人一点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