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编辑程永新在《呼唤幻想性写作》一文里有这么几句话:“……我的文学同道们,却不得不在一盘盘‘鸡肋’中流连,挑出矮子中的长子,来做成每期刊物必备的菜肴。这就是当下,这就是现场,这就是文学的现状。”老实说,这样的话让我脸红,原因是自己曾经而且还在制造‘鸡肋’。
程编辑说了一句实说。相信许多和我一样还在阅读着文学刊物,关注着文学的读者和作者都有同感。林林总总的文学杂志和刊物构成了文学繁荣的假象,翻开当下铺天盖地的文学杂志和刊物,真正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优秀的作品到底有多少?好多作品都让人感觉到似曾相识,没有新奇的感受,缺少独特的个性,好多作者在复制自己,复制作品。没有自己的文本这是很多作者作品的通病,这也是许多作品不被读者买账不被读者记忆的主要原因。在一筐苹果里找一颗苹果是很难的事情,而要找一块红薯则容易得多。作品和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个老作家感慨而自谦地跟我说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没有广泛的影响?是因为缺少自己的味道。文学的不振,文学期刊的萎靡,和文学的加速边缘化有关,也和作者的作品不无关系。
有个杂志的编辑曾电话中跟我说,我们不缺稿子,缺的是好稿子。然而,事实是好稿子的确太少了。经常阅读当下文学杂志的人难道没有这样的感觉吗?
写出属于自己的文本。为自己,为文学,为文学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