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初学写作的朋友,写就了一篇文章,往往就按捺不住,急着要拿去发表,结果可想而知,投出去的稿子大都会泥牛入海。
我们都知道青年男女在初次约会前都会精心收拾一翻,为的是给彼此留一个美好的印象。特别是女方,更是要“画眉深浅入时无”,又是口红,又是眼影,大有要在第一时间电倒对方的决心。其实写文章也一样,写完后要好好修改一翻,像果农剪树一样,把无关紧要的枝节去掉,特别是要把那些看似华丽而又于表达的主题关系不大的语句毫不留情地删除。把着重该描的地方描足,该丰满的地方让它丰满起来,该起伏的地方让它起伏起来。
文章写完后,最好先放一放,如一杯含有杂质的水,先让它沉淀一下,等沉淀好,再把杂质倒掉。这样你就会得到一杯又清亮又干净的水。当然放一放,并非丢下不管了,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看,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的习作中还有种种伤疤,甚至连错别字都没有消灭彻底。这时,如果稿子投出你就会后悔,如果稿子还压在案头,你则会庆幸。
一篇稿子写完后,只能说有了一个粗糙的毛坯。要想成为一个拿得出手的东西,甚至还想让人叫几声好,那么打磨是必不可少的。慢工出细活,好文章也一样。曹雪芹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写《红楼梦》,又先后删改十余次。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刻,把手中的笔从招待所的窗户扔出去,然后抱头痛哭。伟大的作品都是数易其稿,呕心呖血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实在勿须我多举。
当然,对于自己的稿子存在的所有问题,仅靠作者自身,有时候是很难发现其中的先天不足的。“只缘深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时,作者就要把自己的习作尽量多给文友们看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下笔修改。
好文章要多“捂”。小时侯,大人们给我们小孩子用指甲花染指甲,将捣碎的指甲花掺上白矾,涂沫在指甲上,然后用枸树叶子缠裹起来,再用细线绳绑紧。大人说要“捂”过一天一夜,“捂”过的指甲才会又红又亮,如果时间不到就解开枸叶,那样“捂”出的指甲只是淡淡的红,若有若无的样子,我们叫“屁红”。为了染出红红的指甲,我们连晚上睡觉都将缠着枸叶的手指伸在被子外面,总担心不小心被碰掉。
只有“捂”足,才会鲜亮。写文章也一样。
要想写出好的稿子,就要沉得气,不要急于出手。因为急,我们的习作难免粗糙,而这样的习作又怎赢得喝彩和掌声呢?
高涛2007、8、17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