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琪玖教授和他的<沐惠村记事>

(2007-02-02 20:41:01)
分类: 随性随笔
 

                王琪玖教授和他的《沐惠村记事》

《沐惠村记事》是西安市党校中文系教授王琪玖教授的散文集,2005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二十多年来信手写来的一些关于故乡---沐惠村,第二故乡延安的人和事。76篇散文作品是从作者众多作品中的遴选出的,76篇作品犹如选美中最后进入决赛的76位美女,个个明眸皓齿,温婉可人,青春靓丽,让人眼热心暖。麝过草木香。作者老到成熟的文字功力让人叹服。于我而言,为文至此,此生足矣。然而,王教授却非常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为“一把隔冬的青草”,认为没有一篇可以说是“无愧于吾师”的。

王教授于1955年出生在渭北高原一个小小的村落—木惠村。他是故乡老榆树的枝头上一片随风而落的一片小小的榆钱,在灿灿的闪着铜光的渭河水的波浪里飘向远方……因为无法忍受故乡油盐酱醋柴米的忧愁和叹息,无法忍受故乡亘古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瘠生活,他心里涌动着要“到外面去,到外面去”的冲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1979年,他就着辣子蘸盐,他如愿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实现了自己“不顾一切到外面去”的梦想。在大学,他师从霍松林、高海夫、畅广元等学界泰斗,从这些大树上,他汲取着知识和美德。他还和几个热爱文学的同学一起编辑《陕西师大》的副刊《杏园副刊》。毕业后,王教授先后在富平县、延安、西安的中学、大学教书育人。期间,曾任《延安地区教育志》副主编,《女友》杂志编辑二部主任,《陕西教育"家教版》副主编等职。

中学毕业后,王教授在农村呆过七年,曾扶锄把犁,给煤矿上拉煤,当过泥水匠,学过木工,也曾游乡串村卖过灯笼。正是有了如此坎坷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作者笔下的沐惠村才活灵活现,作者笔下的延河水才那样多情。

  《沐惠村记事》共分六辑,有对故乡沐惠村的人和事的记述,有对亲情的眷顾,有对延安满含深情的回忆,也有关于生命的感悟。透过作者传神和动情的叙述,我们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一张张熟悉的脸,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也似乎听到了一句句常挂嘴边的话语,一声声来自遥远记忆的蛙鸣。一切是多么的熟悉和亲切!故乡六月的麦浪,开满桐花的村庄,青青的厦子暖暖的炕,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被作者铺陈在洁如白雪的纸上。

在《无语问苍天》一文开篇,作者写到:“遥遥地,在暮色里,你掮着木犁,吆着老牛,向我走来……”这是作者悼念爷爷的一篇散文,文章的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一种浓得无法化开的深情里。读到这里,我感到那暮色中向我们走来的是千千万万个爷爷的形象。爷爷最大的愿望是让他的孙子带他去一场县城,看看火车。然而,就是这样的愿望,爷爷临终都未如愿。这也成了作者无法弥补的遗憾!是的,当作者从遥远的地方日夜赶回来时,他家门口呈亮的石墩上,再也没有爷爷熟悉的身影。读到这里,我的眼睛迷蒙了。文章结尾作者写到:“当风儿吹动你坟上的青青草叶,当鸟儿在你的墓碑上啁啾时,你不要惊慌,那便是我,你深爱着的孙儿,在遥远的北方,为你点燃了敬奠的心香!”缅怀之情,跃然纸上。

在《贴在花灯上的富贵》一文里,作者对媳妇等出门卖灯笼的家人归来的一段描写:“太阳刚刚偏西,一群婆娘女子就站在村角了望哩!远远的,过来个骑自行车的,这个看像自家儿郎;那家看像自家的小丈夫。渐渐近了,定神一看,是个满脸胡子的大汉。这个问:‘见你胜利弟没有?’那个问:‘他毛胡子叔,见我虎儿了没?’毛胡子一脸为难:‘见来,见来,他俩跟两个洋女子上馆子了!’女人们明白是哄她们,但是还惴惴地缠着问:‘问你正经话,见来么?’毛胡子扑哧一笑:‘从东门回去了,你站这儿能见个鬼!’”嗷!“女人们一哄而散。”作者叙述的传神实在让人拍案!他把家乡人的口头语言用活了,人物的神气、语气是那样的亲切和真实。这样的文字在《割麦》、《碾麦场》等文章里比比皆是。写童趣的文章,如《摔泥鼓》也写得童趣横生,这里不妨摘抄一段:“胜利者得意洋洋,看着那一大堆泥补丁,像是赢回来一座金山;失败者垂头丧气,仿佛丢了万年江山。不过,只一会儿工夫,胜者败者都会把胜败得失扔到脑后,嘻嘻哈哈地把泥补丁踩得到处都是。”孩子们的嬉闹声,在作者细腻的笔尖下此起彼伏。

这里不厌其烦地引用作者的话,为的是让大家对作者的文字和叙述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仅凭几处小斑是无法窥见全豹的璀璨的。只有走进作者的文章,才会对者的文学才华敬慕不已。

王教授是个十分执著和勤奋的人。他先后当过编辑、文书、教师,在几所大学当兼职教授。近年来,他的文化研究专题文章也不断在报刊发表。我注意到,他作品集子里的好多文章都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的,有的一篇,竟然修改了8次之多,修改时间跨度也很大。他像一个有良知的商人,容不得自己的牛奶里有丝毫的水分。做学问,他是个低调的人,他认为作品最好的商标就是作品的质量,真实的学问不需要炒作的。在文学圈子,他有不少的作家朋友,和路遥、贾平凹等名人早在80年代初年前就有交情,其中一位还赠他“美人香草,金石文章”的条幅。可是,他却固执地请求他的同学文友,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的兰宇教授为他的作品集写序。

在和王教授的接触中,他的热情、随和、平易使笔者感动不已,初见王教授时,我就冒昧地将自己数十篇散文习作递给他,希望他看后多加指导。后来,他不但读了,而且还把他对每篇稿子的看法写在稿子上给我。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他全然没有教授的架子。熟悉后,他常常送我一些写作理论方面的书籍,也常给我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

真水无香。

这是我对王教授为人为文的一点体会。

 

                  06、12、14写于和平门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瓜民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