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先生的特点是作料太多

(2010-08-20 11:29:53)
标签:

杂谈

  

我承认,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儿子书读的比我还少。可他的床头,总放着一些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这,很让我嫉妒且不平。

儿子写了个散文,希望我推荐给报社,第一句就是:“在一个细雨打着梧桐的黄昏”,他和一位“被唐朝的雨、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丝铅华的女孩”,去家门口那个“暮霭中越来越古雅且充满神秘”的紫金山看风景。

最后,他这样结束:

“我们在静静地看那拥塞懈怠所联结成的层峦叠嶂的风景,而风景,也在静静地看着忧郁的我们。”

读完大作,我觉得这不是我儿子,这是余秋雨他们家的儿子。

我问他:“被唐朝的雨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丝铅华”是什么意思?

他说,就是没有打扮,朴实。

我问,洗脸了吗?

他答:应该洗了。

再问,丑吗?

他说:象那样的女孩,你不能用丑和漂亮来描绘,只能是朴实。

我指责他,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写朴实,我也看的明白。

他蔑视我,说,你不懂,这是文学,人余秋雨就这样写的。

不提余秋雨还好,提起余秋雨,我立马打翻了醋坛子。

我吼:人家是人家,你是你,人家一个字五毛钱,多写一个是一个,你多少?

儿子不服,夺门而去。

都说女大不由娘,儿子大了也一样。

我读文章,就恨修饰词,我觉得那玩意是味精,烧一锅冬瓜汤,你放上两粒可以起鲜。你要放上八斤味精,这汤就没法喝了。

我认为余先生的大作,很有学问,就是作料太多了,读起来,腻。

当然,我不是作家,也不会写作,我这个话,如果得罪余大师的粉丝们,先告罪,二鞠躬了。

我业余时间写点东西,完全是涂鸦心态,想到那涂到那。看我的文章,你千万别找什么逻辑关系和学问,告诉你,这个可以有,但这个我真没有。

我把文章当日记来写,我将自己的心里话,甚至恶毒的念头,说出来,当作一种发泄。人这个玩意,不能憋屈自己,饿了得吃,撑了得泄。很多人为什么搞了一身病?大多是憋的。

有句老话叫什么:只有愚死的汉,没有憋死的牛,这话不对,我就听说过憋死的牛:奶牛。

据说如果不给奶牛挤奶,奶牛就会痛的鬼叫,结果导致乳区坏死,最后,崩驾了。

这不就是憋死的吗?

这种想到那写到那的二楞子精神,我存在很多年了。年轻的时候,有次写思想汇报,我很明确地写出自己对领导的不满。

父亲看了,生气,他说:

很多话,你可以瞎说,但绝对不能写,写了,是要落下文字把柄的。

他这个话,起了两个作用:一是,我受益非浅,以后再写思想汇报什么的,我就天凉好个秋了。

二是,我对我爸爸刮目相看,我发觉这位才是老江湖。

但在自己的博客中,我基本上没有耍我那点可怜的江湖经验,一是耍不好。二是没有必要。

我的读者,都是和我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多不认识,我就算在文章中把我的领导,骂了个狗血喷头,他们都不知道去那里揭发我。

我说我是流氓,天天想带着一群奴仆门去大街上欺男霸女,但第二天,我上班的时候,只要我笑的如花似玉,还是会被首长们当成知识分子看待的。

这就是写博客的好处,你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说真话,没有熟人会抓你的小辫子,熟人都在忙着看你的思想汇报。

既然写的是心里话,其实就不需要太多的修饰,何况我也没有那修饰的能耐。

文章是写给自己和大家看的,你先的把你想说的,明确地表达出来,否则,你写的累,别人看的也累。是不是?

都说四大名著好看,但老实交代,我看这些书的时候,一般不看那些诗,为什么?头疼。

我看书图的是享受,不是活受。

看余秋雨大师的书也一样,我经常不明白他用那些莫名其妙的词汇在说些什么,那老人家或许想让我们高雅起来,可高雅的结果是;

读一半,我就犯困。

这不是说他的书不好,好肯定是好,否则,我的儿子不会这样如饥似渴。问题也许出在我的身上,我这个人,喜欢单刀直入,有话说话,无话闭嘴。

余秋雨先生整的是学问,玩的是情调,体现的是大师风范。但以我这半个文学盲看来,这实在是表情和文字的双重浪费。

以我的审美,我更喜欢一位读者刚发表的微博:

“老杨,我喜欢你,我请你喝酒,我买单。”

这文章好。

这文章我看得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