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的牢骚
(2010-08-16 11:06:47)
标签:
杂谈 |
狡猾的商家把这个日子包装成中国情人节,他们打着爱情的招牌,赚的满钵满罐。夜总会、商场、饭店,所有小刀子磨的雪亮的收银台,都挤满了愁眉苦脸的男人。
男人们是这个节日的受害者。再过几天,中秋节又要到了,男人们还得出钱,为丈母娘和老岳父过一次亲人节。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岂止不喜欢,简直有点厌恶。
本来嘛,牛郎、织女这对苦命人够可怜了,一年只能见上一次,还得带上两个孩子做灯泡,他们能干什么?那种苦,说实话,和蚁力神一样,谁吃谁知道。
我不相信牛郎、织女他们还有爱情了。孤男寡女,一年在起的时候不到24个小时,两千年熬下来,再挚热浓烈的感情,也会化成冷漠、麻木甚至怨恨。
我想,今天这二位在一起,绝不会卿卿我我地谈什么感情。更多的时间,他两应该在抓紧时间研究孩子们成长的问题:
老大大了,快嫁人了,得给她找个什么样的婆家。老二今年高考不好,估计要点招,这点招费会是多少。等等。
我想肯定是织女在唧唧歪歪的说,牛郎在唉声叹气地听,毕竟,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属于富三代,她会见牛郎的时候,小腰包里,是会狠绑着几大块银子的。
这年头,谁有钱养家谁是强者,不存在性别差异。
杨老师这样说有点俗气,对不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妙句。但再想想,其实也就那会事情。人世间的夫妻天天腻在一起,日子长了,爱情都会化成亲情。更何况一年只能见上一面的他们,会有什么爱情可言?
我想,唯一能将他们牵涉在一起,只有那份永远割不段的血脉:孩子。
孩子是中国人的根,天下夫妻很多为了这个“根“的发芽壮大,才白头携老,生死不渝。
这是父母们的可怜,也是父母们的伟大。
中国人把牛郎织女定为情圣,这很有点作弄的味道,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情楷模,没有谁会去效仿,只会同情。
前段时间,大家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叫农民工的性压抑。就是说这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太可怜了,一年只能回家见配偶一次。长此以往,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生不如死。
我们知道同情民工的性苦闷,这很好,这是人道主义的关怀。可我们有没有想过,牛郎也是男人,他也在压抑着,为什么就没有人有关心他一下?反而,要把他的压抑,作为自己欢天喜地过情人节的借口。
人这个玩意,大多有点狡猾和卑鄙的基因。我们选出的楷模,基本上都是混的不如我们的倒霉鬼。
比如,比干心脏被纣王挖了,我们就封他做文财神;关羽脑袋被人家割了,我们就封他做武圣人;屈原跳江淹死了,我们就为他过端午节;有个杰出的成年,年纪轻轻就惨遭车祸,全国人民便开始好好学习他。
各位,你可以搬着全身20个指头算一算,中国所谓的楷模者,有几个是得到好死的?!
我估计我的同胞们是这样琢磨的:
你反正死都死了,死的还那样惨,得了,你也构不成威胁了,也犯不了错误了,咱就树你做个榜样吧。说好听点叫纪念你,说不好听点,叫利用你。
这不,牛郎织女的悲剧,今天也被我们利用了一把,大街上灯红酒绿的,商家据说也要晚关张一小时,我估计这二分之一效益,都是这对可怜夫妻的悲剧换来的。
哎,兄弟姐妹们啊,咱们在笑,人家牛郎织女在哭。
你们听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