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看待失败。

标签:
失败教育育儿 |
http://s3/bmiddle/4bfb7e1ft8eddcf79c642&690
失败,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极排斥的词,因为它意味着不成功。
同样一个词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却时常发生。对于初出茅庐的小BABY来说,需要学习和吸收的内容真实太多了,吃、和、拉、撒、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无一不是一门课程。
似乎只有啼哭是宝宝自己与生俱来的,其他都要学习。
三个月的翻身,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要花上宝宝大概1个月的时间来联系,一班的宝宝从3个月左右开始,自己出现头向后仰的动作,他进入了翻身的敏感期,在家长的帮助下,不断练习才可以顺利的自己掌握翻身的本领。
6个月的坐立,一个锻炼宝宝腰部力量的运动,也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的。在宝宝6个月左右时,他会自己用一只胳膊支撑着身体歪歪的试图坐起来,因为他的协调性较弱,不能双臂支撑平稳。在家长的帮助下,腰部力量逐渐强大起来,6--7个月的宝宝开始自己由趴转变为坐。
6个月的爬行,1岁的独立行走,也是像其他的动作一样,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为宝宝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类似这样的失败不计其数,作为家长的态度则很重要。
语言的敏感期是0--2岁,大运动的敏感期是0--2岁,细微事物的敏感期是1.5岁---4岁,阅读的敏感期是4.5岁--6岁,书写的敏感期是3.5岁--6岁,秩序感的敏感期是2--4岁,数学的敏感期是1--6岁。。。宝宝在这些敏感期内会自发的出现对事物的喜好,勇于学习与探索,如果家长给予适当的尊重与鼓励,将大大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家长除了认真观察外还要给予更多的尊重与极大地耐心。当然敏感期存在个体差异性。
早教课程中经常能看到很多“心急”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时候,急于看到一步到位的结果,儿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与操作的过程。结果无外乎2个:1、家长与孩子不能同步,双方放弃。2、打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欲望。
当当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无数次出现了失败,我总是在一旁静静地看,在下次类似地情形在次出现之前给他一些建议和帮助。在无数次我的“漠不关心”下,当当自己的明显地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近我在鼓励当当每天自己洗袜子。之前当当也是自己洗袜子的,但那是偶尔洗一洗,他向来都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他喜欢洗袜子这样的“工作”。他要升中班了,我感觉他可以锻炼一下责任感了。
妈妈:“当当,从今天开始你每天洗自己的袜子,好吗?”
当当:“妈妈,我洗不干净。”
妈妈:“当当,没关系,你第一次洗不干净,第二次洗的会比第一次干净,第三次洗的会比第二次干净。你坚持每天洗下去,袜子会越洗越干净的。”
当当:“妈妈,行!”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当当也会自己情绪反复,有事会说:“妈妈,你帮我洗一只,我自己洗一只,好吗?”或:“妈妈,你看着我洗,好吗?”类似的要求,我会爽快的答应他。因为在孩子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帮助,有助于他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直至养成习惯。直到那天,哈哈,我就轻松了。。。
孩子的学习是感性的,蒙台梭利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动手操作了,我记住了!”只有经过了自己的亲自操作与练习,能力才会不断地积累并内化。
失败,看似另人不悦,家长只要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和孩子共同成长,失败之后自然浮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