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育儿 |
2007.12.29
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融入集体,并能良好发展的人才能称其为完人、优秀的人。
每家一个孩子,从他/她出生的那刻起就注定了要“独自”成长、“独自”生活,这里的“独自”身边没有同龄的伙伴,没有同类项当然也就失去了可比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中不免多了些自私、多了些骄横,当然也多了些自信。
依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情况来看,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多数时间是自己“独自”成长的,没有同龄伙伴的陪伴与比较,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面,感觉全世界都是他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没有了“环境”的平台,家长的规则教育变得很困难。
重视孩子教育的我自然很早就替儿子选择了适合他的亲子课,更多的给他创造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开发他与人交往的社会能力、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的审美能力、改善他的“独生子女”意识。孩子只有融入了与之年龄相适宜的集体中,方显出其性情的完美。
有很多保姆带大的孩子,一个人长时间的和保姆“独自” 呆在家里,和外人接触的较少,平时在家里和熟悉的人很是爱说爱笑,一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遇到陌生的人就显现出了不爱说话、不敢说话,不喜欢和其他人合作的现象,喜欢一个人独处。现代如此开放的社会中,只有善于沟通、善于表达、乐观自信的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独苗”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懂得谦让,也许是家里没有创造谦让的环境?也许是孩子和大人相比较,大人更多的时候选择了给予?。。。。。。日复一日,孩子养成了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我要”、“给我”、“我拿”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孩子的习惯用语、日常用语。
长时间呆在3口之家,孩子还小,出门不太方便,少了些与“陌生”(对孩子来说)人的交往,孩子们习惯了熟悉的脸膀、熟悉的声音,偶尔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变得一言不发。孩子出来的次数少,新的环境与他原来的生活不尽相同,孩子需要一个心理上的适应呀!
以上的性格弊端---什么都是我的,陌生环境不说话也在1岁的叮当身上出现过,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赶快找解决的办法,多带叮当出去玩;报名上亲子课。有了答案后我开始为儿子找亲子学校,很巧的是我家附近的一个早教中心办宝宝爬行大赛,叮当当时是11个月,取得了小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奖励是3个月的免费亲子早教班。叮当开始享用自己的“奖品”,我也开始享受早教班带给叮当的进步。
当时正是叮当练习独自走路的阶段,亲子教室是实木地板,房间又大又宽阔,叮当一到那儿就很大胆地自己走了起来,也许是环境的新鲜感?也许是前面有他喜欢的玩具?我想更多的是场地的开阔,孩子心里没有障碍,想要独自走来走去的感觉战胜了,11个月25天,叮当可以自己独立走路了,还会转弯呢!
叮当19个月的时候,我为叮当选择了第二家亲子中心----“东方爱婴”。
初次来到“东方爱婴”教室墙边上摆着一排玩具柜,教师讲解完活动内容,请小朋友们自由去取玩具,还提醒活动规则:从哪拿的,放回哪去。开始我总是跟在叮当的后面,想帮忙还是想保护,我想都有吧!叮当很快就拿来了一个玩具,津津乐道的玩了起来,玩了一遍不玩了,我坐在原地没动,叮当自己走到玩具架前,把玩具放回原处。又选了一组玩具回来,坐在工作毯上认真地操作起来,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叮当取玩具、还玩具我都没有动,坐在原地看。叮当按照要求做到了从哪拿的,放回哪去。我体会到孩子的这种规则意识是要靠环境的刺激的,我很高兴自己提叮当选择了亲子课,给他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他有了集体意识。
叮当语言表达一直是强项,每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其他小朋友们的妈妈也总是夸奖叮当聪明,因为叮当说话说的多,还给小朋友们背古诗、讲故事。。。夸奖和表扬围绕着他,叮当的心情很愉悦。
亲子课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环境,每次课中有说、有动、有唱、有跳,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意识,挖掘到了孩子的兴趣点,便于家长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孩子当时都是很投入的。现在叮当不去上课的时候在家里总是唱在亲子课学过的儿歌和歌曲,我还真是很感叹于孩子的记忆力,有些歌曲课上只唱一次,回家后我也不太记得调了,在叮当的提醒下,我们一起唱了一遍又一遍。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每天有亲子课的时候,叮当总是早早地就要求去东方爱婴上课,虽然有时候上课时叮当跑来跑去或者没有大胆地表现出来,但我知道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幕,我尊重孩子的学习状态,他也有心情变化的时候。对于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来说,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