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
(2011-04-11 18:58:18)
标签: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米厘米毫米朱国荣教育 |
分类: 经典教案 |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0页“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了解小数的产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直尺、纸条、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
生:……(猜)
(学生在猜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写一写他们猜的数。<不是整米数的数>)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师:老师已经认识部分同学了,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在这节课中通过你的表现让我认识到你,行不行?
生:……
师:上课!
二、探究新知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现,看来对三年级小数的有关知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知识。
(小数的意义)
生齐读课题。
2、把握起点。
师: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现在谁能说一个小数?
生1、生2分别报出3.4
师:小数点左边部分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部分是小数部分。观察一下这2个小数,你有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它们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位小数。
生2:小数点后面都有一个数字,(师:像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它一位小数。)
师随手板书:一位小数
师:谁能说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小数呢?
生随即报出:0.11、 0.01
师:这些小数又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小数)
生再报出5.333、 0.123 ……
师随手板书:三位小数
师: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同学们说的真不少,现在老师也来写几个小数:0.1、0.01、(猜一猜老师第三个改写什么?)
生:0.001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前面说的是一位小数……
【展开】
1、研究0.1的意义
师:小数0.1是什么意思?
生:1/10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1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
师:看来同学们对0.1这个小数都有自己的认识,看老师带来了一张正方形纸,把这张正方形纸的大小用数“1”来表示。这样的两张怎样表示?这样的十张呢?
师:如果老师想在这张纸上涂出“0.1”来,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大?(学生有手势互相比画着)
师:你们都有一个心目中的0.1,现在利用桌面上的纸来准确地分一分,涂一涂来表示出0.1。
学生独自动手操作,老师在巡视观察动态。在巡视中不断收集了几个学生的作品。
在展示台上反馈:
①老师先展示从学生那里收集过来画出的“1/4”错例 。
师: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它是1/4了。
师: 那么你认为它是大了还是小了?
生:它比0.1大了。
②再出示:大概是百分之一的一小点儿的错例。
生:不同意。
生:它比0.1还要小。
③师:那谁能很自信地确定自己肯定是涂对的?
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画得是正确的,只是线条不是太均匀)
一名学生提出异议:它的线条是一个粗一个细,应该要平均分。
师:那怎么画才能平均分呢?
生:建议用直尺画。
生:最好用直尺上的刻度去画,边长正好是10厘米,平均分成10份,把对边的也平均分起来,然后用直尺连起来。
师:很好!那么,有和这位同学想法一样的吗?
生反馈。
师:那我们也应该表扬他。(学生在掌声中归位)
④师:谁还有不一样的0.1吗?
一个学生上来展示,她是分2行,每行5个,涂了1个。
师:有什么跟前面的一样的吗?
生: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也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的意义一样。
师:那0.1到底什么意思呢?
生:用分数就是1/10。
生: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
(板书:十分之一<分数>)
⑤师用课件展示(把1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演示一次。
师举着纸:老师可以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一元钱。
师:那一元钱的0.1表示什么?
生:一毛钱。(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1角。)
师: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0元钱。
师:那10元钱的0.1又是多少呢?
生:1元钱。
师:用1张正方形纸可以表示钱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陆续说出:还可以表示1个苹果,一个蛋糕……
⑥师指着课件上的图形问:除了看到0.1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小数?(如学生说不出可以适当指一指。<空白的部分用哪个小数来表示呢?>)
生:我还看到了0.9。
师:你说的0.9在哪里?
学生上台指出0.9(一个学生是指出空白的9格)
师:用分数表示是什么?
生:可以用分数9/10来表示。
(板书:0.9=9/10)
师:0.9里面有几个0.1?
生:有9个0.1。
师:0.9和0.1合起来是多少?
生:是1.
师:那1里面有几个0.1呢?
生;10个。
(板书:1——)
课件演示:
师:那在图上都看到了那些小数呢?
学生分别报出小数和对应的分数:0.2
师结合板书内容问:这些一位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生:这些一位小数都可以用十分之几来表示。
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再板书:十分之几)
师: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意义,那两位小数呢?
2、认识两位数的意义。
出示课件。(空白纸)
师:还是正方形纸表示1.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表示出0.01那样大的一块,你会用纸来表示吗?
(学生都回答能,但动作都渐渐地缓慢下来,最后都有些迷茫起来。)
生: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
师:那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1份就是0.01。
师:用分数表示是(生:1/100)
(板书:0.01=1/100)
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
师:仔细观察这张正方形纸,你还能看到别的小数吗?
生:空白部分是0.99。
师:那0.99表示什么?
生:0.99表示99/100。
师:那0.99里面有几个0.01?
生:99个
师:0.99和0.01合起来就是(生:1)。
师:1里面有多少个0.01?
生:100个
师:0.35怎么表示?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35份。
课件演示:0.35
师: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
生:还看到了0.65.(空白地方)
师提出问题:自己先想好一个小数,然后在方格纸上涂一涂。学生热火朝天地进行了创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师:谁能说一说你涂的阴影部分用哪个小数表示?
生:(说小数)
师:猜一猜他涂了多少格?
师:你能根据他涂的再找出一个小数吗?
生:……
再找个学生说一说。
师:这两个小数合起来是(生:1)
师:说一说你涂了多少格?
生:……
生说小数、另外一个小数。
小结:
师:观察黑板上的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
小结并板书: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数、四位数……小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么三位小数呢?
生:千分之一(板书)
师:你认为0.001表示什么?(板书:1/1000)
(生答略)
师:如果想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一个很大很大的三位小数,你认为可以是几?该怎样表示?
生:是0.999,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涂其中的999份。
师:如果老师把这999份全部涂成了红色,你有什么感觉?
生:全部是红色了!
生:不对,还有一点点的空白。
生:空白部分是0.001。
生:0.001和0.999合起来是1,1里面有1000个0.001。
概括:三位小数表示的是千分之几。
那四位小数、五位小数又怎样推广呢?
学生:万分之一 十万分之一
4、应用。
(1)多媒体呈现:把一条线段的长度看做“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段。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其中的4段的长度。(图略)
(2)5角
(3)1.39、2.39、3.39
(4)请学生解读下面这段话三个小数的意义。
星期天,阳阳走了0.3千米,到文具商店买了一块0.3元的橡皮,一共用了0.3小时。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了解小数的产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节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我是借助于正方形来感知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把一个正方形看做是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小数表示是0.1。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知了小数的产生,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简单的。再次的从图中找还产生了哪个小数,学生就会找到另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从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寻找另一个小数0.9。学生只要找到0.9这个小数说明学生已经明白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学生从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入手,观察手中的正方形怎样做就可以从中得到0.1这个小数。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明白是从单位1里面得到的。所以后面索取的每一小块都会比1小。
这节课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比较容易,但是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只是点对面的过程而不是点对点的过程,生生互动较少,老师讲授的较多。所以每一位学生没有都参与到这节课中,这是这节课的遗憾。
我想通过这方形单位1为主线去理解小数的意义,我感觉这很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螺旋上升的状态。因为在高年级学生还是会接触到相关内容。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还是比较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