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屋村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按:
去年一年的时间由于个人原因,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有些荒废了,出去的时间少了,出去后考察的东西回来后也没时间写,没时间发到博客里.有些事自己也应该想清楚,人一辈子有个自己的爱好,有一件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努力作的事不容易,不要轻易的放弃和荒废,以后我希望我能像原来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断的为朋友们奉献精彩的考察实录,加油,小挖!
土屋村位于长清区归德镇,220国道,G35高等级公路东南方向,隔山与马山镇崮头村相望。沿220国道过小屯村后不远有一条斜下至东南方向的水泥路可直达村中。土屋村呈南北走向,村中至今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国年间的老宅院,因为村子位于山峪之中,靠山吃山自然成了百姓的谋生手段。村中的老宅大多用青石所建,是一个地道的石头村。
村中大街旁有一座老宅院,土改时期因被分给多户人家,所以原来为一家的院子现在变成了数个相对独立的院落。不过从现存的几处保存较好的院落及房屋看,这座宅院在当年也是村中最为气派的建筑群。
在这些独立的院落中保存最好的是土屋村217号院。该院位于村中大街西侧,整座院子全部用规整的石块修建。院落大门有两层,上层原来是存放粮食及其他物品的储物间,对外开有一扇圆型窗户。圆型的窗户与方型的大门互相衬托。大门上的腰枕石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其中左侧腰枕雕刻的是西洋钟表的造型,而右侧则雕刻着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图。两个腰枕石的雕刻内容一中一洋,构思巧妙,特别是西洋钟表的图案更彰显出深居偏僻山村的院落主人对外界新鲜事物的了解和接受。

土屋村217号院大门及外景

217号院的大门腰枕石雕刻

217号院正房门檐
走进院子迎面是一座石砌影壁,中国传统民居中,影壁是一个具有多重作用的附属建筑,其作用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用意义。右拐进院中,朝南的是正房,正房房基抬高,高出地面半米,门前有三级台阶,两侧有石栏。正房大门上用青石雕刻仿挑檐,而窗户上的挑檐则用普通的石板。这种作法也是长清山区民居惯用的样式。院中所有建筑的房顶都有三十厘米高的裙墙,每个方向上都留有排水的出口,出口用石头凿成拐角式滴水槽,防止下雨时屋顶积水。
与217号院相连的有两处院落,这两处院落在一条巷子内,巷门有石砌拱门。巷内最里面的院子保存也较为完整,院门与217号院大门样式一样,不过这是一座双层的独立大门,大门两侧的立柱上没有用腰枕石,但整个立柱上雕满了线刻花纹。院中的建筑除西屋改造外,其他建筑保留了原貌。

217号院旁的巷口石拱门

217号院北侧巷内的院落大门

巷内老宅大门立柱上的雕刻
土屋村的老民居宅院数量众多,从建筑风格看秉承了长清南部山区的惯用建筑手法,基本都是以附近山上的石头为建筑构件,通过各种雕刻予以装饰。富裕的人家雕刻内容相对多些,而普通百姓人家仅是在个别重要部位点缀一下。因为石头建筑的坚固耐用,再加上土屋村相对偏僻,经济不发达,所以村中很多有价值的老宅院得以保留。
土屋村除了老宅院外,还有一处古迹,这就是位于村东山口处的唐代摩崖造像。造像位于土屋村东面山垭口的崖壁上,这里在当地称作黑风口,又叫大石门,是一条古代从归德至马山的近路。摩崖造像就雕刻在石峡西面的石壁上,距现有地表约3米处,依崖凿佛。佛像高约1.3米,结跏趺坐,双手下垂扶膝,袈裟无衣饰,双臂显示有褶皱。发髻高耸,面部饱满,两颐丰腴,双耳垂肩,面部慈祥,比例适度。旁无雕饰,仅此独尊。

当地人称作黑山口的山垭口,这里也是通向外界的一条近路

土屋摩崖造像就位于古山道南侧的山崖上
该造像雕刻于古时的山道之侧,盖为当时过往的客商村民朝拜之所用。明代万历年间村人在造像上方加盖了石罩棚,并在旁边的崖壁上镌题记两侧。笔者第一次考察土屋造像时石罩棚尚在,后此处由于开山炸石,山体破坏严重,长清区政府叫停了此处的毁山行为。之后村民对此造像进行了保护,拆除了明代的石罩棚,在造像外加盖了新的保护石屋,土屋造像才得以保护下来。

整饬一新的土屋摩崖造像

未整修前的土屋造像原样,其外侧石罩棚为明代万历年间增建,今已拆除

造像造型饱满,符合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

造像旁崖壁上的明代题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