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2010-06-29 00:37:45)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城专辑

去东泉泸村的路有两种选择,一是沿103省道向南,过高速公路桥,翻过第一个山口后有一条向西的路,直走即可;另一条则是从仲宫镇走回头路。第一条虽然近但路况极差,但如果从仲宫往回走,路途要增加近三分之一。对于我这种赶时间的人来说,路烂点也无妨,我选择了第一条。

如今的济南人开始知道东泉泸这个村是因为村东的菠萝峪,有开发者依山修建了一个风景渡假区。菠萝峪中旧有古寺遗址一座,名曰香山寺。乾隆〈历城县志〉中有甘露寺一条,之后又有香山寺条目,二者均指一寺。香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时曾重修。而古甘露寺一名取自山谷尽头的甘露泉,今寺已废,然泉依旧汩汩而出,且后人在泉上建亭立碑。清初王初桐有诗曰:

泉泸庄兴野云平,甘露犹传废寺名,

庄外试从樵者问,空中可有木鱼声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今甘露泉,泉后为现代所立的一方新碑,

   不过由于进行了作旧处理(酸洗),乍一看起来古的很。

由诗看清初此寺即已败落,荒废。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香山寺已是一处遗址而已,建筑就不用说了,连碑刻也只剩残碑数方。菠萝峪里的古寺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山腰间的几处佛洞却无法泯灭。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秋日里的菠萝峪景色还是相当漂亮的,

           漫山的红叶不输于红叶谷(此片为第一次去的时候所拍)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山腰的三圣佛洞,原洞名"金仙洞",后改之;

               民国间的洞额石匾今在山下香山寺文化中心存放;

古时的僧人想必也是遍游了附近的群山,把能利用的天然山洞都赋予了宗教用途,并据其形状而取名:降龙洞,伏虎洞,三圣佛洞等等。洞内原来的神像也没有逃脱破四旧时的铁锤,剩下的只是天然形成的洞窟而已,只是为了旅游的需要又重新塑了神像,镌了洞名。

从菠萝峪回到东泉泸村,村所在的位置是四面环山间的一处谷地,一条季节河绕村而行,由于还不是雨季,河道中只是部分地方尚有残水。东泉泸村在附近几个村落里算是一个大村,而村中的另一特色就是庙宇较多,即便是经历文革的洗礼,村中还是保存下了三处遗迹。

现在的村委会所在地以前是村中较大的三官庙,如今尚存的大殿三开间,正殿前接卷棚抱厦。抱厦内的横梁及立柱均为石制,不过十分粗糙,并没有进行过打磨。卷棚前墙内嵌有碑刻一方,此碑为《菠萝峪山场重建碑记》.碑刻记载了东泉泸村在雍正年间从私人手里购买了菠萝峪后一直未开发,后来由于村里的庙宇房舍太多,维修起来费用颇多,故村民出资开垦了菠萝峪,经营之所得用于公用。从碑文中就能看出当年的东泉泸村中庙宇有很多所,以致于维修起来都很麻烦。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如今是村卫生室和村委会的三官庙

从村委会出来后一直向北走,胡同的尽头是一户村民家的山墙,一座石龛就嵌在墙内。向这样的小庙在很多村中以城市的老城区里都能看的到,按照中国传统的街巷建筑布局,街头巷尾或丁字路口的地方大多要修建影壁或龛庙,而奉祀的神仙多为土地或关公。修建这样的庙宇的目的也是为了镇住本街巷的风水,防止财气流失或人气外泄。东泉泸村的这座龛庙从两侧的对联看是一座玉皇庙,石庙的形制是仿木结构建筑,硬山式的屋顶上桶瓦滴水俱全,不过庙虽在神却不知去向。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街口的玉皇小庙

东泉泸的村中还有一处小庙,不过由于庙址上的建筑均为现代重修,所以我不是太感兴趣。前面说过,东泉泸村外有一条季节河绕村而过,在村北河道西侧原来也有一处较为宏大的寺院,这处寺院名为北玉潭寺。

从村北首出村后有一条土路可通北玉潭寺遗址,寺原来修建于河道西岸的山坡之上,今河道上尚存有古石拱桥一座,此桥名为青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观桥之形制应为清代修建,今桥北侧桥栏上有残碑一方,碑文漫漶不清,看不出立碑年代,但从残缺的文字里能分辨出一个时间标志,即“乙酉”,根据桥的建筑特点,再加上这个纪年,判断该“乙酉”应为宣统元年,即1909年。不过根据碑文看,此碑亦为重修碑刻,所以桥之初建时间还应更早。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取“平步青云”之意的青云桥,桥头是一座石凉亭

青云桥的东首有石亭一座,今石亭顶部以改换为平顶,而四根石柱却依然是旧物。四根石柱的外侧面各镌刻有四副对联,不过由于磨损严重,不能辨认清楚。青云桥的西首即是原来北玉潭寺山门台阶,当年北玉潭寺依山而建,山门在山坡之上,从桥头入山门须登上数十级台阶。入山门后左右是厢房,迎面是大殿。北侧院是僧舍和厨房。现在站在青云桥头向西望已基本看不出原来寺庙的模样,由于修路原来的寺址已经被彻底破坏,山坡上突出的平台也因为取土而坍塌,寺内大殿倒塌后的砖石被附近村民捡去修房盖屋。听附近放牛的村民讲如果在坍塌处的泥土中挖挖,也许还会挖出几方残碑,但以我一人之力也无计可施了。

【行走乡村见闻】夏日访古之东泉泸
               红圈处即是原北玉潭寺旧址所在,旁边的土堆就是坍塌处,

             山坡之上现在修建了一条公路,占据了大半古寺旧址。

关于北玉潭寺名字的由来,这位放牛的老人给我介绍,原来青云桥下的河道内有一潭“旋水”,所谓旋水是指河中这处水潭在河中水大时会形成旋涡,河水至此时会盘旋着向下陷去,而不知去向,古人称其为“玉潭”。今玉潭旧址就在青云桥南侧河道偏东的地方,由于近年河到淤塞,玉潭也已消失。依老人介绍,我感觉形成旋水的原因也许是这里的地下有一处地下河吧。北玉潭寺之所以有一个“北”字,那就说明在此南面应该还有一个“玉潭寺”,但翻遍手中资料并未发现有关“玉潭寺”的记载,不知此名何意?

北玉潭寺早已不存,今村民在寺庙旧址的下方修建了一处新的小庙。透过上着大锁的木门向里望,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几尊色彩艳丽的神仙娘娘端坐其间,小屋也没有任何遮挡,不知这几位神仙在风雨交加的时候会不会心生遗憾,都是神仙怎么我们的生活环境混的如此恶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