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牡丹亭》汤显祖代表,是我国戏曲史浪漫主义的杰作。

(2009-04-22 16:11:12)
标签:

牡丹亭

花神

昆曲

浪漫主义

杜丽娘

湖山

文化

《牡丹亭》汤显祖代表,是我国戏曲史浪漫主义的杰作。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戏剧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汤显祖万历二四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思想内容〗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作品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精彩唱词〗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评论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倾倒众生
  文\击节而歌
  姹紫嫣红的5月,白先勇先生携着他后半生钟爱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进京,能容纳约3000人的北展剧场,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满,更巧的是,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场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观察了一下,30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到80%,更青春的学生要占到50%;还有呢,多是女同胞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而来,男同胞们大多身边都伴着佳人一道儿的。
  白先生力挽狂澜,在昆曲年轻一辈传继无力的情况下,策划的青春版让中国最美的古典戏剧再次大放异彩,演绎古典美的,年轻化,欣赏古典美的,年轻化,深蕴古典美学的昆曲,也年轻化。所谓青春版,大抵意义在此?
  ——惊鸿一现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这段点睛之笔竟然由汤显祖本人上场演绎,一现惊鸿啊!此段演完,汤先生转身对着观众,负手长立,舞台的灯光逐渐黯淡下去,于昏黄之中慨然长立的汤先生,此时竟生了些仙气氤氲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丽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网上搜索资料,听得许许多多的人说华文漪的扮相最美。
  现场沈丰英饰演的丽娘之美,是让我爱极了的。由于坐在25排,丽娘的美,是近观不成的了。于远观之中,那略略低眉颔首的羞涩姿态,那微微上扬的万分淑仪的嘴角,那水袖轻挥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细软又声声含情的声段,一个端美淑仪、清心玉映,温柔似水又内心炙热浓烈的宋代大家闺秀,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她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里。
  如果要细细评论丽娘之美,首先应是眉目含情之美,礼教森严的杜太守百般严苛教导出的女儿,举手投足、张口闭口间须得极尽大家闺秀的风范,而丽娘情深如此,这扇心灵的窗户,挡也挡不住满眼的情。我还细细看了丽娘的剧照,每一张和柳生的对视中,均止不住深情。丽娘之美,其次在于声音之美。柔若无骨,千回百转。恰如丝丝袅袅的烟,我生生听出了几许缠绵。


  在此之前,听过张继青、华文漪版本的,甚至梅兰芳的录音,若论华丽和丰富之美,若论沧桑之美,若论婉转之美,大师们胜过一筹。可大师们演绎丽娘之时,都已“青春不再”,我们听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韵味,也得于丰实盈厚的岁月沉淀。沈丰英版的丽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绎牡丹般娇艳正浓之人,多了许多青春柔美的味道。这种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实,甚至闭上眼眸,耳中丝丝婉转,恍然以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装及音乐之美


  首先狂赞青春版的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尤其是丽娘和花神的服装。狂赞服装和美术设计——著名电影导演王童,据说花神服装上的图案都是他用画笔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的。我睁大了眼睛,貌似觉得那是巧夺天工的苏州刺绣(更来证实确实是啊),你想想看,或浓艳、或秀雅的牡丹、杜鹃、梅花、百合、墨兰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细软的丝质绣服上,那是何等的绮丽、古雅啊。(哭啊,好多图贴不上来,回头再找补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写意。昨天花神出场的两段很是经典啊,分别是惊梦和离魂那两出。惊梦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几位花神哥哥的引领下,分作两路,悠然出场,花神们莲步轻移,裙裾生风,裙摆若水波般灵动,披风随之飘飘扬扬,又有激情壮美的音乐想起,当时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离魂”一场戏,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之下,身披曳地的红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处。渐行渐远的杜丽娘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之际,音乐响,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摄人心魄之美啊!


  ——争议
  尽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传统昆曲艺术家的非议,认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锤炼,认为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排练整整一本戏,实在有粗制滥造之嫌疑,老先生们忽略了,在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的生存和极端高雅之间应该如何择?当大众开始为古典美而震撼的时候,昆曲回春的时候也到了。
  ——完结篇


  “美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国学的美,昆曲的美,使国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四处逸散的时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来。前两天还跟人争论文化复兴的问题,现在国学回暖,昆曲回春,我们的文化复兴还有多远呢?


〖歌曲:牡丹亭-袅晴丝〗
  词:Tony
  袅晴丝 吹来 闲庭院呀彩云偏
  整花钿可花好无人见
  菱花镜 偷来 人满面呀春如线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 惊喧在我心上
  则就怕羞花闭月花 愁颤在他的心上
  如花美眷的似水流年 声声燕语明如剪
  朝飞暮卷的雨丝风片 呖呖莺声唱的圆
  烟波柳丝春尚软 细看那巧红尘繁
  便纵有千般风情 贱看这韶时光短暂
  袅晴丝 吹来 闲庭院呀彩云偏
  整花钿可花好无人见
  菱花镜 偷来 人满面呀春如线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烟波柳丝春尚软 细看那巧红尘繁
  便纵有千般风情 贱看这韶时光短暂
  袅晴丝 吹来 闲庭院呀彩云偏
  整花钿可花好无人见
  菱花镜 偷来 人满面呀春如线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