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国画大师---“六朝三大家”和“疏体”画派之一、“没骨法”

(2008-02-26 19:55:44)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天监

佛画

右军将军

没骨

张僧繇

中国

教育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国画大师---“六朝三大家”和“疏体”画派之一、“没骨法”的创始人张僧繇

张僧繇(yáo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頊道人物,亦善画 龙 、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画的龙非常砞妙。

相传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给其中的二条龙点上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云驾雾地飞到天上去了,而未点睛者仍在墙壁上。张僧繇一生苦学,“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 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谿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等,分别著彠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传世作品有《五星亠十八宿神形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相传为吴人(今江苏苏州),据同治《湖州府志》所载,证实其为今之浙江吴兴人。天监(502—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http://www.wmcn.com/Files/BeyondPic/2006-8/16/MTI4W736XSC5y+L91q6htsWuyrc=_HZxvGJOFOZ8u.jpg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中国名画家网撰文)


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画法以朱色及青绿色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姚最《续画品录》中说:“善图塔庙,超越群工。”张彦远家曾藏有张僧繇的《定光如来像》,并亲眼看到过他的《维摩诘》、《菩萨》等作品。张僧繇生平勤奋,《续画品录》说他“俾昼作夜,未曾厌怠,惟公及私,手不释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足见他业精于勤的可贵精神。在色彩上,吸取了外来影响。


据《建康实录》所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据传他又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张怀瓘评语“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
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子善果、儒童,均擅绘宗教画。

艺术特色

梁武帝修饰佛寺时,多次让张僧繇给这些佛寺绘画。当时,梁武帝的几位王子都封地在外。武帝特别想念他们,派张僧繇前往几位王子的封地绘画他们的仪容、形体,梁武帝看到几位王子的画像就象见了他们的面一样。江陵有个天皇寺。是齐明帝时建造的,里面设有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责怪他,问:“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张僧繇回答说:“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待到后周消灭佛教的影响时,焚烧天下寺庙,佛塔,唯独柏堂殿因为画有孔圣人的画像而没有被拆毁。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内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每次都说:“若点上眼睛,龙就会腾空飞去。”有人认为他这是荒唐的妄想,就请他给龙点眼睛。张僧繇点了两条龙的眼睛后,不多一会儿,电闪雷鸣,击穿墙壁,这两条龙穿壁驾云彩飞上天去。未点眼睛的那两条龙还在那儿。

http://ftzxx.ijd.cn/tushuguan/tushu/zgshmj/zhangshenyao/004d-10.jpg

初时,吴人曹不兴画青溪龙,张僧繇看了后没有看上眼。于是,他在龙泉亭上画了许多青溪龙,而将曹不兴的《青溪龙》画藏在秘阁中,使得这幅画在当时未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梁武帝太清年间,雷击龙泉亭,将这秘阁的墙震塌,露出曹不兴的这幅《青溪龙》画,人们看了后才知道这幅画是神妙的上品之作。张僧繇又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因为河南王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画中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所收藏。陆坚病重时,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将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当用佛门法力帮助你。”陆坚用钱到胡僧告诉他的洛阳李家,购买另一个胡僧的画像,真的买到了。过了不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了。刘长卿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了这件事情。对于这张画的其它神灵感应,在这里就不一一转述了。


又:润州兴国寺,苦于鸠鸽等野雀栖在房梁上,它们拉下的粪便玷污了佛象。张僧繇在东面墙壁上画一只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侧头向檐外睨视。从此,鸠鸽等鸟雀再不敢到屋梁上来啦。


  又:润州兴国寺,苦于鸠鸽等野雀栖在房梁上,它们拉下的粪便玷污了佛象。张僧繇在东面墙壁上画一只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侧头向檐外睨视。从此,鸠鸽等鸟雀再不敢到屋梁上来啦。

中国南朝·梁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武帝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释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一次,梁武帝因思念诸王子出征西域,遣僧繇写诸王子貌,果然逼真如面。武帝萧衍又崇尚释道,亦多命僧繇图之。

据《宣和画谱》所记,内府庋藏十六件作品,全为其所绘佛画。其画龙亦显神妙,相传在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二龙点睛,有“乘云腾去”之说,而未点睛者仍在壁间。其作花卉用外来天竺画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凸凹,就视乃平。”此技法系讲求明暗、烘托之“退晕”法。其作画又依卫夫人《笔阵图》运笔之法,使用“点、曳、斫、拂”,“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与顾恺之、陆探微一笔画之“密体”相较,史称其为“疏体”画派,为“六朝四大家”之一。僧繇一生苦学,“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画迹有《十八宿神形图》《梁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格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水怪图》《摩纳仙人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传世作品有《雪山红树图》等,图录于《故宫藏画精选》;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http://www.shw.cn/Article/UploadFiles/200507/20050730092507776.jpg


张僧繇,南朝梁时湖州画家。成语“画龙点睛”即出自张僧繇的作品。梁天监中,张氏为武帝萧衍所器重,凡帝崇饰佛寺,多请张僧繇去作画。相传南京安乐寺请张僧繇去画寺壁,张氏在墙上画了四条白龙,画后,张即告辞。观者均说,龙画得如此之好,为什么不点眼睛?张氏说,不可点睛,如点睛,龙即会飞去。众人不信,恳请张氏补点。张推辞不下,就给两条白龙点了睛。霎时,雷电大作,这两条白龙破壁腾空而去,只剩下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仍安然在墙上。

梁朝的张僧繇,是吴郡人。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梁武帝在修建装饰佛寺时,大多都让张僧繇画佛像。当时武帝的几个儿子封王以后都住在外地,武帝很想念他们,就让张僧繇画了他们的画像,武帝看着这些像就好像看到他们本人一样。江陵的天皇寺,是明帝时建的,寺内有一座柏堂,张僧繇在柏堂内画了卢舍那佛像以及孔子和他的十个弟子的像。明帝很奇怪,问道:“佛门内为何要画孔子的像呢?”张僧繇说:“将来就要依赖孔子的画像了。”到了后周时,禁止人们信仰佛教,焚毁天下的佛塔寺庙,只有天皇寺大殿上画有孔子的像,才没有被拆毁。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内画了四条龙,但都没画眼睛,张僧繇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人们觉得他的话很荒诞,就请求他画上眼睛。

刚画完,雷电轰鸣,震破了墙壁,两条龙乘着云飞上了天空,而没画眼睛的两条还在。早先,吴国的曹不兴路过青溪时画了一条龙,僧繇见了,很看不上这张画,就按着这张像在龙泉寺画了一幅大的龙,这幅画就保存在朝廷的秘府内。当时人也不珍重它。到了梁武帝太清年间,雷震龙泉亭,龙就从墙上飞走了,人们才知张僧繇画龙的神妙。张僧繇又画了一幅画,上面是两个天竺和尚。后来由于侯景之乱,画被拆散了,其中的一个和尚被唐朝的右常侍陆坚收藏着。陆坚病重时,梦见画中的和尚对他说:“我还有一个同伴,已经被拆散分离许多年了,现在在洛阳李家,你如果找到他,把我们合到一起,我们会用佛法帮助你。”陆坚花了很多钱,派人到洛阳去寻找,果然买回了那半张画。他的病不久就痊愈了。刘长卿就把此事记载下来。张僧繇的画有很多灵验的事,不能一一记载。(《名画记》)还有一件事,在润州兴国寺,大殿梁上栖居的鸽子等鸟经常在佛像上拉屎,人们都觉得不好,但又没有办法。张僧繇就在佛像的东边墙上画了一只鹰,西墙上画了一只鹞,都歪着头向檐外看。从此以后,鸽子和其他的鸟类都不敢来了。((《朝野佥载》)

张僧繇,中国南朝画家。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一说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叶。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曾任武陵王国侍郎,以后又任直秘书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

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画”的效果。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

http://www.zgybsf.com/ZPXS/UploadFiles_3354/200608/2006820182830420.jpg

张僧繇从事绘画创作,构思敏捷,工作勤奋,数十年中,手不释笔。在技法上,能独辟蹊径,广收博取,曾将晋代女书法家卫铄《笔阵图》中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使其更富于表现力。他的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创造了一种“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画法,与唐代的吴道子一同被后世推为疏体的代表,与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密体各擅千秋之誉。

他同时又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据记载,他曾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乘寺用天竺(今印度)传入的凹凸画法创作壁画,所绘物象,远观具有立体感,近视则平,因此该寺又被人称为凹凸寺。

张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张家样。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能从被画对象的特定身份、时代民族等方面着眼,成功地画出其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风貌。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张僧繇曾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安乐寺内殿画了四条白龙,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点了眼睛之后,这些龙便会腾空飞去了。”人们都以为他是开玩笑,便再三要求他给白龙点上眼睛。张增繇只好给所绘的白龙点睛,正当他给第二条龙点完眼睛的时候,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雷鸣电闪,把绘有白龙的墙壁劈破,两条点了睛的白龙乘云腾空而去。雨过天晴,只剩下两条未曾点睛的白龙尚在寺院残壁之上,许多人都见过这两条张僧繇所绘的未曾点睛的白龙。这件事很快惊动了朝野,人们也纷纷日耳相传。终于在中国历史上演化成了“画龙点睛”和“破壁而飞”两个尽人皆知的成语了。 实际上,类似于此的传说还很多,它们大量流传于民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记录在他们的各种著作中。

例如:唐人张金在《朝野金载》中记载:润州兴国寺的殿梁上经常有鸠鸽等鸟儿栖息,鸟粪沾污了佛像,僧人苦于无法驱赶,遂请张僧繇在东西壁上各画一只侧首向殿外窥视的鹰鹞,至使鸠鸽再也不敢人殿栖息。唐人刘长卿在《画僧记》中记载:张僧繇曾绘两位外来僧人,后来这两张画因战乱被拆散,一张为右常侍陆坚所藏,另一张流落在洛阳的李永手中,而其中一幅画上的僧人便托梦给陆坚,要求与洛阳李永所藏画上的僧人会面。《湖州府志》上也记载了张僧繇画二狮子密悬于青宫禁门上,使久患风疾而医不能效的昭明太子见画即安的故事。宋人计有功还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张僧繇曾在苏州昆山华严寺内画龙于壁,每逢风雨交加时,所画的龙便仿佛要腾跃飞去,僧人们害怕,只得又请张僧繇再画上铁钉铁链将龙锁住,从此才相安无事。 这类传说故事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些荒诞不经的神怪迷信,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在当时特定的认识条件下,这类故事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千真万确”的印象。实际上,这类在某一个时代之中由具体的人或事引发的、广为流传而又被普遍首肯的传说故事,也正如民歌俚语一样,是一种民情、民风和民愿的表达,它们所反映的,正是更为率真的对绘画的普遍认识。其中所传达的审美判断,正是时代审美特征在绘画上的具体表述,不应当轻率地将它们视为无稽之谈。

http://www.1stbook.net/zgsh/zhangshenyao/004d-09.jpg

张僧繇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绘画体系完善的时代,也是印度佛教艺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时代,人们要以民族本土的艺术精神去接受和改造外来的艺术样式,要进一步发展民族绘画,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任何一个有成就的大艺术家,都不可能不完成这一时代所赋与的艺术创作使命。张僧繇正是在这两方而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代表,他继承了顾悄之所提出的“传神论”,他把“阿堵传神”的具体理论用在了一切绘画形象的创造中。如果说顾恺之在强调“阿堵传神”时还主要局限于人物神态的表达上,而张僧繇则把这一特定的理论发展到了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对于一种民族文化中“人心营构之象”的龙,他也能通过生动而高超的描绘,使之产生了生命,使之能在“画龙点睛”之后“破壁而飞”。透过这传说的迷雾,其中所展现的不正是民族绘画中“传神论”进一步发展的轨迹吗? 另一方面,张僧繇在吸收外来佛画或改造外来佛画上也作出了较大的成就。根据画史记载,张僧繇是一个极其勤奋的画家,他对待绘画创作达到了昼夜不息、手不释笔的地步。他又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与状物传神的能力,梁武帝曾派遣他为请王子画像,其画能使梁武帝“览之若面”而慰其思子之心。

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也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因此,他在接受改造外来佛画时能大胆落笔一采用新法。他曾在南京一乘寺,用外来佛画的画法绘出有立体效果的所谓“凹凸花”,使观看的人能从远处看有凹凸起伏的感觉,而“近视即平”,让当时的善男信女们感到惊异新奇。他还敢将孔子像与佛像并列着画到天皇寺内,让中国圣贤进人佛门圣地,满足了民族心理对外来文化认同的平衡。同时,他在形象的创造中广为接受佛画题材,古今人物、山川草木、神灵怪异、外方风物等等,他都能绘声绘色,创造出各种新奇画面。 在用笔上,张僧繇坚持中国画的传统,将中国书法中的各种用笔借用到绘画创作之中。如果说顾消之在创造“描”法时有意识地摈弃了书法中的笔法,那么,张僧繇在发展“描”法的同时则有意识地吸取了书法中的笔法。西晋时期,中国出了个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她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其中分析了书法中不同的笔法。张僧繇在绘画创作中仔细研究了这部著作,点、曳、斫、拂等笔法,均依卫夫人《笔阵图》的要求,一点一画,别是一巧。这样,又使得新奇的形象能在有民族特色的技巧之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由于他有了这些成就,故而他的画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赏。张僧繇所处之世,正是佛教广为流传并逐渐完成中国化历程的关键时期,官导民倡,使得佛教宗派林立,梁武帝又崇佛成癖,他修饰佛寺,多命张僧繇主持。

http://ftzxx.ijd.cn/tushuguan/tushu/zgshmj/zhangshenyao/004d-17.jpg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张僧繇的画能最广泛地受到各方面、各阶层的赞赏,使他的画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的表率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时代远久,可确指为张僧繇所作的传世作品已不复存在了,目前流传于日本的一幅宋代人摹本《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原本可能取自于张僧繇的佛画范本。实际上,在中国许多古代石窟壁画中,那些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典型形象,都隐藏着张僧溢的绘画影子,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所绘制的佛画中,宫女面短而艳,为天人相,武士须发如神,这类典型形象在许多唐代壁画中仍是最主要的形象之一。 后人把张僧繇也尊为“画家四祖”之一,所谓画家四祖,是指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与他的学生陆探微,南朝画家张僧繇及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四祖中,张僧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历代文献中,著录了他所画的23处寺庙壁画遗迹,也记载了他那日稀的传世画著及与日俱增的深远影响。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都直接继承了他的风格。唐代有歌谣;“道子画,惠之塑,传得僧砾神笔路”中肯地道出了这一点。张僧繇以他那画龙点睛的神笔,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中占据着光荣的一席。

  以陆探微为代表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在大江南北风行一时后,到南朝齐梁时期逐渐衰微。随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审美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代表着一种迥然相异的新兴审美理想的艺术风格,则以南方为中心勃然兴起。被后人誉为六朝三大家之一的张僧繇即为这一新风格的领袖人物。


  张僧繇的籍贯,《历代名画记》卷七载:“张僧繇,
吴中人也。”吴中即现在的江苏苏州。宋《宣和画谱》、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也都说是吴人,这是一种最为可靠的说法。另有一说,现行本南北朝姚最《续画品·张僧繇》条的标题下,注作“五代梁时,吴兴人”。清乾隆《湖州府志·艺术传》也依据这一注语作为吴兴人,并征引了明董斯张《吴兴备志》的说法作为佐证:“僧繇世传吴人,乃画品出姚最所续,独以僧繇系之吴兴。按最武康人,从梁入周,其一时目击,当不妄借他郡人为吴兴产也。”近人吴诗初在《张僧繇》一书中批驳了董斯张的理解,认为他对宋齐梁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忽略了所谓‘五代’是唐人对宋、齐、梁、陈、隋五个王朝的概称,《续画品》中称萧绎(梁元帝)为湘东王,说明写成时间至迟也还在萧纲(梁简文帝)天正元年(551),即萧绎未称帝以前,他不可能有‘五代’的概念。这就说明这一注语并不是姚最的自注,而是‘批校者’把张僧繇的经历和籍贯混为一谈了。”


  张僧繇不仅是个著名画家,而且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是上层社会精英分子。在这点上,他与陆探微有天壤之别。张僧繇,仕途顺通,《历代名画记》载:“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陵王是梁武帝萧衍第八个儿子萧纪的封号,《梁书》列传第四十九《武陵王传》载:“天监十三年(514)封为武陵郡王。”说明张僧繇被任命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天监十三年至十八年之间,这时萧纪年龄不超过七岁至十二岁,因为据《梁书·元帝本纪》,萧绎(萧衍第七子)生于天监七年,那么作为第八子的萧纪,生年当不早于天监七年,天监十三年封郡王时年龄不大于七岁。据此,国侍郎当有一定权力。右将军与吴兴太守等职,也是掌握一定实权的职位。“直秘阁知画事”是指掌管皇家收藏书籍、法书名画机关的官职,这一职位的授予应与张僧繇善画有关。秘阁是封建王朝皇家收藏书籍、法书名画的机关。汉武帝刘彻是秘阁的创始人,目的是汇集图书。秘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南朝。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有:“不兴(曹不兴)之迹,代不复见,秘阁内仅一龙头而已。”至萧衍时,由于规模扩大,于是设置了“知画事”的官职,负责管理。从唐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所记《梁太清目》,可知萧梁王朝秘阁藏画非常丰富,这无疑对张僧繇的艺术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http://www.zjdart.com/web/guohuajia/images/artszzy5.jpg


  有关张僧繇的传说,史料记载相当丰富。这既说明了张僧繇精湛的艺术技巧,同时也体现出张僧繇的社会声望。举例如下:
  1.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因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曾毁拆。(《历代名画记》卷七)
  2.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者现在。(《历代名画记》卷七)
  3.润州兴国寺苦鸠鸽栖梁上污尊容,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等不复敢来。(唐人张旌鷟《朝野佥载》)
  4.又画天竺二胡僧,因候景乱,散拆为二。后一僧为唐右常侍陆坚所宝。坚疾笃,梦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侣,离诉多时,今在洛阳李家,若求合之,当以法力助君。”陆以钱帛果于其处购得,病乃愈。刘长卿为记述此事。(《历代名画记》卷七)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言:“张画所有灵感,不可具记。”有关张僧繇画艺高超、甚而通灵的神话般传说之多,无疑表达了一种普遍的赞评态度。张僧繇在艺术表现的传神和逼真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崭新高度。

  张僧繇一生足迹甚广,除了在建康、武陵、吴兴等地任职外,还曾受命远赴蜀地。昆山、润州(镇江)、江陵等处也曾留下他的壁画遗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