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伟大神奇的千古大草今草鼻祖----“一笔书”的草书(今草)创始人草圣张

(2007-12-03 23:56:25)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艺术赏析

文化

科学

艺术

教育

国学

人文

儒家

道家

世界上伟大神奇的千古大草今草鼻祖----“一笔书”的草书(今草)创始人草圣张芝

            张芝(?~约192)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草圣张芝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
  张芝(?——约190至193年),字伯莫,敦煌酒泉人。他敢于创新,省略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笔锋,显示出的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 的常规,从而创造了“今草”这种书法体。今草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后世将张芝列为“草圣”。连后世“
书圣王羲之也说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
  可惜,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http://www.arthtml.com/eNews/UploadFiles/2006/11/200611141051014357.jpg

汉张芝终年帖部分

  张芝(?-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东汉书法家,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父焕为太常卿,徙居弘农华阴。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三国韦诞对其有“草圣”之誉,羊欣评价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宣和书谱》载有张芝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贴》。

  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璪)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P>

  八月帖,亦称《秋凉平善帖》。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父焕为太常卿,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三国韦诞对其有“草圣”之誉,羊欣评价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宣和书谱》载有张芝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贴》。


              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最善草书,时称“草圣”。据《敦煌名族志》记:他本为前汉司隶校尉清河张襄的后裔,后襄子西迁敦煌,子孙世居敦煌县城北府,故又号"北府张"。

张芝出身宦门,父亲张奂曾任东汉封疆大吏,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这对张芝"少有操节"的性格是有直接影响的。

张芝年轻时勤学上进,酷爱读书,时人认为他以后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当朝太尉和地方官吏累次征召,让他出来做官,他都拒而不就,故有"张有道"之称。他一生潜心书法,确实下过一番苦功:"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染翰,水为之黑。"唐写本《沙州图经》记载:在唐开元四年九月,敦煌县令赵智本,曾根据史料所记在敦煌"县城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传说为"张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石砚,长二尺,阔一尺五寸。"可见,张芝临池学书的事当是传有所据的。

张芝的书法,精劲绝妙,行、隶见长,尤精草书,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张芝的书法,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罗叔景、张元嗣并称,被当时人们称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推崇说:"汉魏书迹,独钟(繇)张(芝)两家。"他的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里有五帖,其中《秋凉平善帖》可以说是张草的典范,为世所宝。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佚。

张芝的兄弟张昶,字文舒,也善草书,又极工八分书(汉隶的别名)。时人称为"亚圣"。张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

http://www.artkaoshi.com/arts/UploadFiles_8777/200702/20070207163055719.jpg

东章帝时,杜度为齐相,以擅章草而著称。张怀罐《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又云“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继杜度之后,崔瑗也以章草名世,他继承杜度草法而又有所创新。韦诞评曰:“崔氏法之(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崔瑗的草书由于史所不传,无法具体判断其优劣,但根据以上文献,可以认为崔瑗草书顺应时代审美思潮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已有从质到妍的全新变化。东汉草书经杜度、崔瑗的推动变革,已成为具有全新审美内容的新兴独立书体。流风所及,至东汉晚期开始形成强大的草书流派,从而为张芝在桓灵时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东汉晚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儒学独尊的大一统思想格局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竖阉专权所形成的朝政黑暗,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士夫阶层展开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从而冲破儒家礼教的桎梏,给社会带来变革的新气象。随着经学的衰微,书法艺术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并开始受到官学的重视: “汉灵帝时,于太学之外,更设鸿都门学。时鸿都门学,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鸟篆者,皆加引招。”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领域发生的另一重大变化是随着书法革新思潮的出现,草书迅速崛起、蔓延,在整个士人阶层形成狂热持久的“草书热”,专用为务,钻坚弥高,忘其疲劳, 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家,甚至不惜抛弃仕途,献身草书艺术,从而显出崇高的艺术热情,这种人生价值选择也极大影响了东汉学子,他们纷纷绝弃仕途,献身草书:“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这招致来自儒学立场的攻击。赵壹《非草书》说:“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讲试,四科不以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赵壹的儒学正统立场,使他无法从书法审美的角度认识、理解草书。在赵壹的书法观念中,书法是经艺载道的工具,为王政之本,而草书“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因而非圣人之业。赵壹《非草书》的目的,即在于重申儒学的尊严,平息弥漫在东汉士人阶层中的草书热情,使他们重新建立起对儒学的信仰。但赵壹的守旧观念已不能阻滞体现时代审美思潮的草书在东汉晚期的深入发展,“草书热”在士人阶层不仅没有降温、冷却,反而愈演愈烈,至熹平,光和时代(172-184),达到辉煌的顶峰。

http://www.arthtml.com/eNews/UploadFiles/2006/11/200611141050448822.jpg


  

                     在东汉晚期,隶书,草书都由于文人的介入、参与而臻于成熟,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经过文人之手的提炼、改造,逐渐成为庙堂正体而趋向僵化,后者则经过文人的改造逐渐摆脱实用化羁绊,而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的新兴书体。在东汉桓灵时代,由对草书的接受与反对而在士人阶层划分出两大阵营,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立场问题,而显示出东汉士人二种不同的人生价值选择。
  

         在汉代草书发展史上,张芝的出现标志着草书文人化传统的开端。在西汉时期,草书主要出于戍卒徒吏之手,是一种典型的民间书体。到西汉杜操及东汉崔瑗出观,草书的.规范化和审美理念得到普遍强化,并出现由俗到雅的转变。但由于这个时期草书作为新兴书体还没有得到士人阶层的普遍关注,因此,草书的文化一审美价值尚未获得社会性认同。东汉桓、灵时代,以张芝为代表的文人草书流派通过对草书的全新审美一文化阐释,而构成对现存书法文化秩序的强烈冲击,并由此全面开启了草书文人化源流。

作为草书文人化传统的开山,张芝草书相比于杜度、崔瑗,在审美形式上更加纯化,省减章草的盘曲结构,线条开放,时空运动特征更趋强烈。同时,草书的法度也在张芝草书中得到初步建立。张怀罐《书议》说:“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显然张怀瓘这里所指的张芝草书,无论从审美范式到文化意蕴都与西汉简牍草书的庶民化具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与后世皇象《急就章》经典似道论的呆板面目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张芝草书已完成了由民间书风向文人书风的过渡,在书体上则显示出由章草向今草的转变。张芝的草书墨迹不传,《淳化阁帖》收入《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欲归帖》、《二月帖》等。除《八月帖》为章草,较为可靠外,其余皆为今草、狂草,相信大多为后世伪托。关于张芝创今草之说,历来有争议。

                   从书法文献考察,虽然早在三国时期卫诞对张芝即有草圣的称誉,但在对张芝作品的具体评论中却未见张芝擅狂草的记载,恰恰相反,唐以前所提供给我们有关张芝草书创作形态方面的消息,则是张芝擅章草。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妙,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从卫恒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张芝的草书创作是极其理性化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提张芝草书必为楷则,因而无暇作草。这说明张芝的草书书写速度极慢,而这显然与狂草创作趋急速的非理性化趋向相去甚远,倒与章草的求工稳甚相契合。此外,张芝也自称,其草书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众所周知,崔瑗、杜度、罗辉、赵袭皆为东汉章草名家,张芝将其草书比之于上述诸家,这正说明他所专擅的只能是章草。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1057_4.jpg

在这一方面,早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个世纪的东汉赵壹《非草书》所提供的文献证据似乎更为充分。赵壹在《非草书》中描绘的东汉士人“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狂热迷耽草书的情景,虽与狂草创作展示出的非理性迷狂大有相似之处,但赵壹的一段话却为我们真正认清东汉草书的形态提供了重要注脚,同时,也反证出东汉并不存在任何意义的狂草:而今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蛮扶柱桎,诘屈友乙,不可失也,……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将赵壹以上论断与汉简相即证,不难获得对东汉草书本质意义的理性认识。
  

                   东汉晚期随着隶变趋于完结,书体进化也随之达到高峰,行书、草书、楷书都相继产生。相较于隶书的庙堂化,草书显示出新兴书体所特有的蓬勃生机。张芝草书的意义在于创立了草书家人化传统,并初步建立起草书的法度、规范,这对同时及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二王草书便可视作张芝草书的衣钵薪传。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1057_5.jpg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字伯英,系东汉时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92年。

  张芝的籍贯,《后汉书》为其父张奂立传,说是“敦煌酒泉人也”。一字之误,讹传一千多年。直至清代训诂学巨擘钱大昕考证,确认张芝系东汉敦煌郡渊泉人。渊泉为汉代敦煌郡所辖六个县中的一个,即今甘肃敦煌市安西县。

  有关张芝生平的史料很少,这与他情操高洁,不慕功名有关。《后汉书·张奂传》中仅提到“长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书”,虽极简略,却从中可知张芝在当时已因书法成就而享有盛名。略晚于张芝的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其书法理论著作《四体书势》中称:“汉兴而有草书……

           东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善工。”而“弘农张伯英者因转精其巧……韦仲将谓之草圣。”韦仲将即三国魏名臣韦诞,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根据是杜度的草书有骨力,但字划微瘦;崔瑗、崔实宗法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张芝喜而学之,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说明张芝曾师法杜、崔,但青出于蓝,“超前绝伦,独步无双”。唐朝开元时的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馞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断》里,有数百字论述张芝,确定了他在华夏书坛的重要地位。其后的历代书法家和评论家也都以肯定态度延袭韦诞、卫恒、张怀馞、孙过庭等的论述,张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而屹立于中国书坛,闪耀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1057_5.jpg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成熟于秦,促使隶书应运而生。至西汉隶书盛行,同时也产生了草书,可谓“篆、隶、草、行、真”各体具备,但行笔较为迟缓且有波磔的隶书和字字独立、仍有隶意的章草,已不能满足人们快速书写需要,而使书写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兴起,社会上形成“草书热”。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是张怀馞在《书断》中对一笔书的精辟概括,同时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而成为“草书之首”。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张芝出身显宦名门,但“幼而高操,勤学好古”,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磨砺精神,成为中国书法界尽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钦敬地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如也。”前人咏敦煌古迹二十首有《墨池咏》:昔人经篆素,尽妙许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张芝正是这样淡泊荣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传。

  据说他还是一位制笔专家。像张芝这样造诣全面的书法巨匠,在整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罕见的,不愧“草圣”的崇高称号。他的季弟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精善章草,时人称为“亚圣”。甘陇应以出过这样杰出的文化巨人而感到自豪。

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512/09/F200512091450202404566416.gif


历尽一千八百余年人间和自然的种种劫难,张芝的遗墨自宋代之后湮没殆尽,今仅见于刻本《淳化阁帖》第二卷中标为张芝书的四帖,其中第一帖即为大草《冠军帖》,是其突出的代表作品。鉴于此帖对研究张芝的重要性,因此版本问题尚需多说几句。

《淳化阁帖》在宋室南渡后祖本已不传。此后转相传刻,遂遍天下,不可悉计,杂厕丛生,各种复本传至今者已无一原拓,皆失庐山真面。就笔者所见游相本、肃府本、潘氏本三种《淳比阁帖》中的《冠军帖》,均摹刻甚差,殊少神韵,与笔者青年时听见并双钩一过的《冠军帖》大相径庭。笔者的双钩摹本版式较大,行款长,底本摹刻至精,奕奕动人,可谓妙意尽传,下真迹一等。惜早已严重损毁。此后,笔者所钩之底本一直未见刊出,常引为憾事。一九八五年,上海书画出版性出版的《行草》中册收入《冠军帖》,与笔者双均本无异,即为当年所钩底本(此帖被署名〈唐张旭冠军帖〉)。从版式和摹刻之精妙上看,此帖疑从宋拓榷场本《大观帖》出选刊(《大观帖》行款较长,摹刻远胜现存《淳化阁帖》诸刻)。因而笔者将《行草》中册中的《冠军帖》作为本文的持论依据。


此帖于二十年前勾摹至今,很少临读,然每每检阅,总不胜慨叹,心情难以平静,感到在这有限的形式里展示给人的实在是一个千态万状的意象世界,任凭欣赏者神驰八极,移情万里,令人神往、舒畅、振奋、遐想""""""一种无穷的魅力,夺人魂魄,发人深思。细细观之,又是一片“法”的海洋,在那里蕴含着“美”的无尽宝藏,无限“动”的生意,“动”的哲理"""""",真可渭:“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无势不备”,这一切又都是那样的浑融浩渺、和谐自然。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1057_1.jpg

《冠军帖》 

张芝特重于师法造化,这方面在张怀瓘的几篇论著中几乎都有涉及,如在《六体书论》中说张芝“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适化之姿,神变无极。”。在《文字论》中说他“得物象之妙,均造化之理。”又在《书断"中》说“若青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岩谷,任于造化。”等等。我们从《冠军帖》里感觉和冥观到的可以邀游其间的万千气象的意境,是书家“体于自然,效法天地,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的创造。在这里‘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