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儒家道家书法作品作文哲学书法人文国学教育艺术文化 |
世界上伟大的哲学思想大师---俄国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罗蒙诺索夫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
Lomonosov,Mikhil Vasilievich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1711年11月19日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他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被圣彼得堡科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由于他在俄国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编辑,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罗蒙诺索夫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他的科学宇宙观的基础是微粒哲学。他认为微粒(分子)是由极小的粒子元素(原子)组成的。他坚决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和热素说。他用微粒概念解释热的现象,提出了热是物质本身微粒的运动的理论。1748年他提出过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1756年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他还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原因。这些理论为俄国理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首先将这些理论称为物理化学。由于当时的俄国远离世界科学中心,他的这些重要成果未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他1748年创建的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精密天平等仪器,他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1751年后,做了多种试剂与各种溶剂进行的化学反应及其他化学反应的实验,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他还研究了许多化工问题,研究出制造各种彩色玻璃的配方,并于1753年创建了一座玻璃工厂。他在地质学、天文学、矿物学、冶金学、航海学,以及语言学和历史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在哲学上,他反对把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割开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还是一位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把自己的诗词写得慷慨激昂,为了纪念俄土战争胜利而作的《攻克霍亭颂》是他的成名之作,他也是俄罗斯诗词韵律的奠基者和俄罗斯语法的集大成者。他编辑的语法书至今还在俄罗斯使用。也是一位具有多种专长的学者。著有《论固体和流体》、《论热和冷的原因》、《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念》等。
罗蒙诺索夫在物理、化学、天文、地质、仪器制造、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罗蒙诺索夫(1711~1765)
Lomonosov,MikhilVasilievich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1711年11月19日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他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被圣彼得堡科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罗蒙诺索夫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他的科学宇宙观的基础是微粒哲学。他认为微粒(分子)是由极小的粒子元素(原子)组成的。他坚决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和热素说。他用微粒概念解释热的现象,提出了热是物质本身微粒的运动的理论。1748年他提出过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1756年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他还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原因。这些理论为俄国理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首先将这些理论称为物理化学。由于当时的俄国远离世界科学中心,他的这些重要成果未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他1748年创建的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精密天平等仪器,他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1751年后,做了多种试剂与各种溶剂进行的化学反应及其他化学反应的实验,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他还研究了许多化工问题,研究出制造各种彩色玻璃的配方,并于1753年创建了一座玻璃工厂。他在地质学、天文学、矿物学、冶金学、航海学,以及语言学和历史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在哲学上,他反对把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割开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还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多种专长的学者。著有《论固体和流体》、《论热和冷的原因》、《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念》等。
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但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1756
由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时代所用的天平不够精密,所以后来又有不少科学家用更精确的方法证明这一定律。例如19世纪中叶,比利时分析化学家
J.-S.斯塔用银和碘制备碘化银,所得碘化银的质量与碘和银的总质量只相差0.002%。19世纪末,H.H.兰多尔特用很精密的天平再一次证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
20世纪,A.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E=mc2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以上公式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会被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所以20世纪以后,这一定律已经发展成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质能守恒定律。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世人誉为“俄国科学始祖”的罗蒙诺索夫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他的童年生活却非常贫困、艰辛。他8岁时,母亲就死了,他只好跟着父亲出海打渔。每天行驶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海的博大奥妙培养了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也开启了他好奇好学的强烈求知欲望。面对迷人的海洋,他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异的、梦幻般的世界:为什么海鸥往哪里飞,哪里就有鱼群?黑暗的深夜,北方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光带?潮水为什么每天涨两次……
神奇的大自然撞击着他幼小的心灵,他渴望知识,渴望去了解它们。但是,那时的俄国农村愚昧落后,识字的人极少。为了能学到有趣的知识,他时常和父亲驾驶着渔船,在海上漂荡。变化不定的风暴冲击着他们的小船,在这大自然的荡涤中,在这所游动的“学校”里,罗豪诺索夫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也变得坚强起来。父亲曾经指着大海对他说;“人生就像海洋一样,一会儿把你抛到浪尖,一会儿又把你摔进浪谷。如果你不比它更顽强,你就会被它消灭!”看着父亲站立在船头的坚毅背影,年幼的罗蒙诺索夫仿佛懂得了许多。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掌握命运,握住所有属于他的一切。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渴求一切知识。为了获得知识。他懂得了自学。在那艰苦的生活环境里,他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
一次,罗蒙诺索夫看到邻居舒布诺伊拿着一本《圣经》在读,就睁大眼睛问这是什么东西。舒布诺伊告诉他,把书上的一个个字母拼到一起就能读出音来,这里有无穷的知识。从此,他喜爱上了《圣经》。一有空儿,他就跑到邻居家里学识字,从一个个陌生的字母开始,他学会了单词、句子,还渐渐地能读出每一个段落来月开始学的时候、他读得结结巴巴,后来就越来越流畅了,而且还讲得出每一章都说了些什么。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好学的精神,他硬是把厚厚的一本《圣经》啃了下来。
为了读书,小罗蒙诺索夫吃了许多苦头。罗蒙诺索夫的后母是个凶狠毒辣的女人,她整天呵斥着还是孩子的罗蒙诺索夫下地干活,不让他有丝毫的空闲,更不让他读书。每当后母看到他拿起书本,就会暴跳如雷,像凶狠的老鹰扑向猎物一样扑过去,把书抢过来摔在地上。有时,后母甚至会把他借来的书撕个稀巴烂,踩在脚底下。没办法,他只好等到深夜家里人都睡熟之后,一个人偷偷地躲到屋后一间小破木棚子里看书。虽然这间小木棚漏雨、透风,还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霉味儿,但对渴求知识的罗蒙诺索夫来说,却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
每到深夜,他就一个人悄悄地来到这间小木棚里。伴着霉味儿,他勤奋地读呀,写呀,仿佛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希望。
爱书,爱知识,爱学习是罗蒙诺索夫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他和父亲出海打渔遇到大风浪,凭着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高的桅杆放下帆篷,避免了一场船翻人亡的事故。为了奖励他,父亲提出要给他买一件鹿皮衣以示奖励。鹿皮衣是罗蒙诺索夫梦寐以求的礼物,可他还是摇了摇头,说:“我不要鹿皮衣,我要一本书,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如,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
几年后、罗蒙诺索夫长成一个小伙子了。在同伴中,他已经是个很有知识、很有远见的人。有一天,他随父亲到邻村一个名叫杜金的人家里。在杜金家,他被书架上的两本书吸引住了。这两本书是.《算术》和《语法》。他顿时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贪婪地读起来。罗蒙诺索夫发现,这两本书里不仅有演算规则、语法修辞,而且还涉及到物理学、几何学、航海学和天文学。看着看着,他觉得好似一股清风吹进了心窝里里:“啊,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我要学习,要了解书中所讲到的一切!”
父亲在催他回家了,可他还是聚精会神地读着、翻着,爱不释手。临走时,他跟杜金商量,想用鹿皮衣和一本旧《圣经》换取那本《算术》。杜金不同意,他说他想得到一头小海象。为了得到这本梦寐以求的《算术》,罗蒙诺索夫点头答应了这个苛刻的条件。为此,他到一个商人那里干了整整40天活儿,换得了一头小海象。然后,他兴高采烈地用小海象换来了那本《算术》。
有了这本好书,罗蒙诺索夫没白没夜地读了起来。在船上读,岸上读;家里读,走路也读。从这本书中,他学到了许多东西。有不懂的地方,他就记下来,找时间向别人请教。
可没过几天,杜金的小兄弟就把那头小海象折磨死了。他们竟无理地提出要罗蒙诺索夫还书,罗蒙诺索夫当然不肯。他们便威胁说:“你要那本书可以,就看你有没有胆量在坟地上过一夜;”山岗上那片坟地埋着一个巫师,人们一说起他便毛骨悚然。据说这个巫师常在夜间显灵,吓得人晚上都不敢从那里经过。杜金兄弟俩本想靠这个花招儿吓住罗蒙诺索夫,让他乖乖地把书给交回来,谁想罗蒙诺索夫却一口答应了。从小在惊涛骇浪中练就了一身勇气与胆量的他,毫不胆怯地到那块坟地上去过了一夜。
看着罗蒙诺索夫果真如此勇敢,如此坚决,杜金兄弟俩无话可说,不敢再胡搅蛮缠了。
凭着这种惊人的勇敢、顽强的性格和求知好学的精神,罗蒙诺索夫自学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和文学,、从一个渔民的儿子成为举世闻名的“俄国科学始祖”。
求知,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毅力自学,使罗蒙诺索夫走上了成功之路。他曾说过一句响亮有力的话:“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这句话已经成为并将永远成为有志自学者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