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道周书王羲之告誓文(附告誓文、告誓文评论)

(2011-04-17 18:11:33)
标签:

黄道周

王羲之

别开一路

告誓文

誓墓文

书法经典

老城

文化

分类: 书法文化

黄道周——为人、为书,堪称伟大。

我在《这一曲变奏谁人和弦——王铎与三狂人之荣辱》(见《中国书法》,亦收入专集《中国书法经典》一书中)有专节论述——见后附录摘录:

 

http://s8/middle/4bfaa529ga11a80b21537&690

http://s15/middle/4bfaa529ga11a816c46ce&690
黄道周书法——被世人忽略的书家。原因在于,他撇开唐宋,直取魏晋。然而,又在王羲之之外另开一路。这就很难了,成功者或许只有黄道周。
http://s2/middle/4bfaa529ga11a821103e1&690

http://s12/middle/4bfaa529ga11a82bbd85b&690

http://s10/middle/4bfaa529ga11a83cc0f99&690

http://s9/middle/4bfaa529ga11a85768988&690

http://s11/middle/4bfaa529ga11a862424ca&690
以上图片是手机拍的,凑合看吧。因为网上没有黄道周找幅书法图片

王羲之誓墓文全文——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我特别喜欢王羲之文中“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
http://s7/middle/4bfaa529ga11a87153256&690

http://s2/middle/4bfaa529ga11a88342161&690

http://s8/middle/4bfaa529ga11a88d210e7&690

http://s13/middle/4bfaa529ga11a8994289c&690
不难看出,黄道周书法来自钟繇,问题在于,他的变化。没有变化的师承等于复印机。变化的好,成正果,变化的不好,歪瓜裂枣成狂怪,不进大雅。

 

附录:

摘录:

黄道周(公元1585-1646年),这是个敢跟皇帝吵架的人,是个从来就不怕杀头的人。似乎他总是顶撞皇上,在他的字典上就没有害怕那两个字。

一次皇帝召对于平台,本来有很多大臣,可是,弄起来就成了皇帝与黄道周的对话了。话不投机,皇帝已经怒了,他还不依不饶。他说,我今天要不和陛下说清楚,就是臣子我辜负了陛下;如果陛下今天杀了我,那毛病就是你的了。皇帝说你一生的学问,到这里为止成了谬论了,快滚蛋吧!

黄道周起来又跪下说:“臣敢将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面谀为忠耶?忠佞不分,邪正淆矣,何以致治?”

“你是非不分,忠奸不辨,怎么能治理国家呢?”这话说得像是在辱骂。

杨嗣昌在旁边起哄觥火道:“太过分啦!太过分啦!放肆!放肆!”

其后,黄道周终于遭贬谪于江西,后来还一度入狱。

崇祯驾崩之后,黄道周其实尚在南方,为保驾南明小朝廷,竟亲自征兵,企图光复大明。在婺源与清军交战时被俘,押解至南京。

面对死亡,才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参透了死,才会有生命的质量。不用说,黄道周是不会投降的。在给他专门预备的单间牢房里——现在叫作小号儿,他在做他要做的事情。他有许多书画应酬,不能因为自己的死而食言。在小号里,他完成了答应给别人的书画创作。接下来,他还给自己撰写墓志铭。这让我们马上想起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李希烈给他挖的墓地里,他面对死亡,自撰墓志铭以伸其志。谁能说倡导气节,倡导风化没有用呢?作为人的品质,除了自身之外,一个民族的精神,终究是可以传承的。

黄道周临刑前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勿忧”十六字,泰然赴刑。走到“东华门,坐不起”,说:“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黄道周岸然赴刑,其形象光彩照人,给我们后来人以强烈的震撼,时间停顿了,这是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三月,一个让我们久久驻足的时间……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
作者:籍忠亮    文章来源:亚太经济时报2449期
发布日期:2009-08-12 21:39:58.0    浏览次数:1021次

   我们的民族有着古老的崇尚仪表举止优雅的美德,尤其是汉魏晋时代,所谓“汉唐精神”,“魏晋风度”,“建安风骨”,等等,王羲之正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性人物。
  一个艺术家,不仅他的艺术作品出众,艺术修养,学识等内在精神修养充实,其外表容貌、举止风度是否优雅、美观、潇洒、高贵,同样是我国古代评判其完美超绝的艺术家风度的必要标准,不能说不是我们的中华民族良好的美德和优秀的传统。
  史料记载,王羲之和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一样,都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当时的人们在目睹了王羲之的风采之后,赞叹道:“真乃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由此可见,王羲之作为当时的大书法家,其脱俗的仪表风度是何等的优雅,这在现代社会的艺术家中确少有见到,却多有颓废,不修边幅的艺术家,难道文明在倒退,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本人一贯倡导的回归古典主义,其实质意义也包括古典主义中所蕴含的贵族文化,崇尚纯粹与高尚的精英文化,所谓“汉唐精神”、“魏晋风度”、“建安风骨”等等,其代表人物如曹操、诸葛亮、李白等等,举不胜举。特别是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是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普遍都特别注重人的容貌举止的美,尤其是文人要求以漂亮潇洒的外在风度,表达出高超绝俗的内在人格。王羲之其人其书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审美理想。正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王羲之除了他传世书法珍品《兰亭序》之外,著名的《告誓文》同样是他人生传奇中的重要文献。这篇《告誓文》是他发誓永远不再进入官场的辞官宣言。王羲之年幼时并不出众,而且说话迟钝;长大以后,才逐渐变得能言善辩,词锋锐利,咄咄逼人。他年轻时就视富贵如浮云,且器量很大。20岁时,东晋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中求婿,王导就叫来人到东厢房一一查看王家子弟。那人看罢向郗鉴回禀说:“王家的男儿长得都不错,但一听到是郗公择婿,便忸怩作态,紧张起来。唯独一人仍在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仿佛听而不闻,毫不介意。”郗鉴听了说道:“此人正是我理想中的好女婿!”这“东床快婿”便是王羲之。王羲之正是以“东床袒腹”的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与虚伪,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从当秘书郎开始,王羲之走上了仕途。32岁时,征西将军庾亮聘请他参军,接着升为长史。庾亮死后,遗书给朝廷,说王羲之品质清真高贵,有鉴别事物的能力。于是,王羲之38岁时便改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羲之很早就有美誉,朝廷的大臣们都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器量,多次委任他当侍中、礼部尚书等官职,他都不愿干。后来又委任他为护军将军,在扬州刺史殷浩一再劝说下,他才接受。350年,王羲之48岁时被封为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很瞧不起他,二人性情不和。王述任会稽内史时母亲去世,他请假回乡服丧三年,由王羲之接替他的职务。王羲之到任后曾去看望过在家中服丧的王述。而后,王述以为三年之中王羲之总会再来探望,他每天闻钟声便洒扫庭院,迎候右军,但王羲之始终没有再去。因此,王述心怀不满。服丧期满后,王述任扬州刺史,统辖十八部,会稽郡就在其中。他便利用地位,处处挑剔会稽郡行政等方面的毛病。王羲之深以为耻,不愿当他的部下,于是称病辞职,跑到父母的坟前大哭一场,发誓不再出仕做官,并写下前文提到的那篇著名的《告誓文》。
  辞官之后,王羲之与当地人士以猎鸟钓鱼为乐,并遍游中、东诸郡,曾泛舟出东海,纵情于山水之间,以自快其心意。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他53岁时,与孙统等42人宴集于山阴的兰亭,写下了千古华章《兰亭序》。361年王羲之逝世,享年59岁。
  王羲之也和当时的许多名士一样,信奉道教,服药炼丹,辟谷养气。他辞官后,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据说他们为采药而不远千里。同时,他又身怀儒家的治国平天下、行仁政的理想。在东晋耽于清淡的名士中,王羲之是很重视实际社会政治问题的一个。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据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秦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公四郊多垒,宜从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王羲之直截了当、不讲情面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东晋朝廷官府腐败,无所作为。王羲之一生也经历了许多忧患,有着许多苦闷和不平,因而他试图从玄学、佛学以至道教中去寻求解脱。可是,他骨子里却是儒家匡时扶世的思想。他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我们从他的大量书信中可见到,他是个极重感情、富于儒家仁爱精神的人,骨肉友谊、爱国忧民之情时时溢于言表;但同时也包含着与玄学、佛学相连的对人生忧患的深深感慨。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书法之所以在当时和后世发生重大影响,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书风,在书法艺术领域中最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同时又未流于狂放,很好地达到了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的“中和”的理想。
  王羲之性情任率,对白鹅有特别的嗜好。不过这并非仅是一般的生活癖好,而是与书法艺术创作紧密相连的。他曾详察过鹅的游水姿态,从中悟出用笔的方法,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屈,运用时要像鹅掌拨水那样优裕自如而有力量,这样才能使全身的精力贯注在笔端上。清代包世臣曾将它总结为一首诗: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从对自然的各种物象的观察与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这是中国艺术家总结出来的一条艺术经验。他们总是目不旁骛地径直到客观世界中求取书法艺术的灵感,同时,不断地向自我的主观世界发掘书法艺术大美的创造潜能,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