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最近老是念叨: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纸活),灿灿然满道也。
家里最近也多了一些清淡爽口的寒食。
至于我,还是很怀念张阿姨每年这个时候做的“清明粑”。柔软的口感夹杂着清明菜的清香,在口中融化的是一种美味,而在心中滋生的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
太奶奶的知道的掌故颇多,老是爱讲清朝宫廷里面清明节前后的事。我知道这也许是一种眷恋,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怀。
不时迁徙和劳碌奔波,如今我们一大家早已不能回老家祭祖了。儿时清明的印象总是深深的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寒食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除了给我带来了儿时的欢乐外,更多的赋予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幼时在老家,我们一大家人总会根据皇历,选定清明节前的一个单日去扫墓。全家素服着身,为墓除草添土,烧纸币和纸锭等,大人当然避免不了伤伤心心的痛苦一场,而我们小辈们总是觊觎完事后的可口寒食,放风筝,还有用柳条编成的环状帽,谁不戴它我总是会第一个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在清明节当天,我们家就不会做饭了,吃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寒食。当时太爷爷的身体还很好,每年的清明祭祀总是他计划和安排的。他会吩咐人们在祠堂内摆设好高高的供案,罗列好列祖列宗的排位,然后将一种叫做“包袱”的恭恭敬敬的放在供案正中,在它的前面还摆设好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以及烧香秉烛。待午时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在祠堂外焚化掉“包袱”。焚化时,我们要围成一个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个缺口,事先还必须在圈外烧三五张纸,太奶奶说这是叫做“打发外祟”。
祭祀完毕后,就是我们小孩的天下了,先前悲伤的气氛一扫而空,放风筝的放风筝,斗鸡的斗鸡,真的是好热闹啊。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什么节日都是开心的。大人们呢,就坐在一起饮酒聊天,看着我们嘻嘻哈哈的玩耍。
如今身在北京,由于各种原因也不能回老家扫墓了。太爷爷不能割舍的是一种旧情怀,我不能忘记的是清明粑的味道,整个一家人不能释怀的是清明祭祖的那种文化传统。于是我们一家人只能晚上在院内点上几柱高香,烧一些纸币和元宝,寄托对祖先的无尽哀思。
中秋节已经被韩国人折腾得筋疲力尽,只希望清明节不要再惹来什么风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