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和我的醍醐村:美好生活背后的真相
(2024-06-04 12:54:35)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一本正经 |
前天,一鼓作气读完李娟14万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昨天又一鼓作气看完由同名散文集改编、马伊琍主演的8集微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立刻合上电脑,顶着混乱发胀的脑袋、揉着模糊不清的眼睛,跌跌撞撞奔向通往地里的那条狭窄泛白的乡间水泥小路。
此时的醍醐村,樱桃的盛宴已悄然谢幕,那些曾晶莹剔透、惊艳五月的红樱桃突然间消失不见,只留下无精打采耷拉着叶子的樱桃树,远不如乡间那些不起眼的核桃、柿子和李子树,它们正骄傲地结着果,如身怀六甲的女人般浑身自带幸福光泽。
在我的四周,不是大片大片肥硕壮实的金黄麦穗,就是一行一行绿得油亮尚未长出果穗的玉米,再就是一株一株如繁星点缀般结籽的花椒树和一簇一簇青葱挺立的黄花菜,无一处不生命勃发,气象恢弘,又无一处不浩渺宁静、悠然自得。多么神奇,大自然的画笔就在这一方土地上肆意挥洒,随着季节的变化,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动人心弦的田园画卷,让人心生欢喜和感概。正如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草原、森林、戈壁、雪山,一年四季都各有风姿,让人沉醉,让人想深深地、深深地躺在其中,与它化为一体。
一路走着,一路瞧着,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还是李娟,还是阿勒泰,还是文秀,还是张凤侠。
读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就像是在听一个涉世未深小女孩的喃喃自语,讲述自己每次从乌鲁木齐回家给妈妈和外婆带的都是小兔子、小耗子之类不合时宜的礼物;絮叨哈萨克牧民在她们家——草原上唯一一家汉人开的小卖部里买生活日用品和打电话的有趣场景;描绘草原上的令人惊恐的蝗灾、雨灾、雪灾以及自己因牧民抵债而拥有了一匹马的兴奋与尴尬;陈述由妈妈、外婆以及她组成的三口之家面对草原生活种种艰难和不便的应对之道。
李娟的日常本是乏善可陈的,整日孤寂地守着几乎无人问津的小卖部,大雪封家门的日子只能整个冬天足不出户,一年中最美的夏季也就是找一块草地沉沉地深睡或者在河边洗衣服时和哈萨克小孩斗斗嘴,更别说物质生活的简陋和日复一日的单调了。但就是这个名字和长相都极其平凡的李娟,她的情感体验和文字表达都是独一无二、超凡脱俗的。在李娟简单、纯净、灵性的文字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她80多岁外婆可爱的模样,即便犯了错也只是吐吐舌头、满不在乎;看到了张凤侠,她生性洒脱的妈妈,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了很多新词,在汉话和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还有哈萨克牧民特有的生活逻辑,不还清生前债务不可入葬,绝不为利益做有损草原、不利牛羊生长的事;能为卖羊的价格和陌生人争执一整天,可天色晚了留人住宿却能毫不吝啬宰了那只羊来犒劳客人。
可能是李娟的文字太有感染力,甚至有超越滤镜的美颜效果,竟让无数人对草原、戈壁的荒芜贫瘠视而不见,对李娟日复一日无人交谈的寂寞视而不见,他们只看辽阔壮美、绿草如茵的草原、微风摇曳的野花、悠闲散漫的牛羊、吻在天空的白云,所以羡慕李娟远离城市喧嚣、无所事事的松弛感,向往与牧民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单纯与美好。
而电视剧,更是将这份向往与美好表现得登峰造极,简直就是一部治愈心灵的唯美文艺片。大气磅礴充满浪漫气息的画面之美,精心构思但不着痕迹的情节设置,简单朴素但总能让人醍醐灌顶的人物对话,还有不急不躁如清泉流水般透亮的爱情,都蕴含着一种别样的纯净和美好,让人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可是艺术不等于生活,真正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诗和远方,更多的是平淡、是沮丧、是狼狈、是苟且!
经常要随牧民颠沛流离转场的李娟一家,可以说居无定所、困顿窘迫,没有爱情,没有朋友。如果你知道,在荒茫茫的戈壁上颠簸四五个小时甚至会遭遇九死一生的路途中,在连续几个月帐篷被暴雨和狂风轮番肆虐掀翻的深夜里,在整日蜷缩在货架和商品中却等不到一个买主的日子里,在日复一日没有人交流漫无边际的清冷寂寞中,你还愿意选择那样的生活吗?你还能拥有那份神闲气定的松弛感吗?
生活永远在别处。
又如,我在醍醐村的这两年,通过文字呈现给朋友的永远是我在瓜果飘香、风景绝美的农村,是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可现实呢,漫长的秋冬,天荒地秃、万物肃杀,而更加萧瑟清冷的是节假日,只有我一个人守着一栋楼,没有交谈,没有娱乐,没有悲伤,没有喜悦,只有无边的空寂和无边的时间。
我们总是在向往着远方的美好,却往往忽略了当下所拥有的独特与珍贵。无论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还是我身处的醍醐村,每一处都有它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美好。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追寻与发现中,我们或许才能真正领悟它的真谛,珍惜每一个真实的瞬间,哪怕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因为这,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