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文化底蕴,一个普通饭店就可以以管窥豹
(2023-03-12 15:01:06)
标签:
文化 |
西安的文化底蕴,一个普通饭店就可以略见一斑。
上周和部门两个同事去西安谈业务,当地的朋友请我们品尝陕菜,竟然驱车半个多小时,才来到一家叫“汉唐面庄”的饭店。
我是南方人,不爱吃面食。
朋友打消我的疑虑,说这个饭店面食很有特色,但也有炒菜,地道的陕菜一定让你流连忘返。
我这人出门在外从来不矫情,虽然自己不爱吃面食,只喜欢炒菜,但能做到不扫大家的兴。
如果是在外面吃便饭,别人是一人一碗面,我就来个蛋炒饭。实在没有蛋炒饭,我也能吃点随大流吃点面条。
这是一个外观不是很起眼的饭店,一层的门面,只有简简单单的“汉唐面庄”几个字。
但是一推门进去,古香古色的汉唐风扑面而来。
从门梁、餐桌、板凳、牌匾,那只各种墙上小挂件、饰品,全是木制结构。
古铜色的主基调中,是黑色的牌匾,牌匾上是烫金字体的对联,
而每一副对联都雅俗共赏,意味隽永。
比如一进门,俗称的前台两侧就是一副对联,上联是“生面不熟一面之缘,”下联是“熟面不生缘深缘浅”,横批是“缘分”
而转入内庭,前台的正后方还是关于面的对联
上联是“场面台面人情面”,下联是“似面非面一碗面,”横批是“人生”
真是了不得啊,一碗面中见乾坤,道进人生方方面面!
对这个面馆顿生好感,这可是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面庄哦!
在后院的洗手池,我再次惊呼,在看似粗笨的石头水槽边上有一块圆形的石头,上面刻着红色的“古豳汉唐”四个字,古在上,豳在下,汉在左,唐在右。原来这个饭庄也叫“古豳汉唐”
我指着其中的“豳”字让部门同事念,结果都不会。甚至还有把这四个字读成"古唐幽汉“。
没文化真可怕!
我忍不住又好为人师了一次。告诉他们这个字读“bin”,一声,是古地名。
我认识这个字源自《诗经》,《诗经》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而豳风,就是豳地的音乐。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政工干部,我都差不多忘了我曾经还是古代文学的硕士生,曾经和这些古风古韵的文字耳鬓厮磨缠绵不休过。
一个“豳”的邂逅,竟激起久别重逢的悸动、美好!
对这个面庄的好感油然而生。
而墙上则点缀了很多泛黄的木质挂饰,上面写的俗语、诗词、格言、告示、广告,有的典雅、有的平实、有的诙谐,但读之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摘几则以飨诸位:
“青春不朽,来杯小酒”
“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我在汉唐,不见不散”
“一把盐,一滴水都是多元的味觉体验,揭盖的那一刻便是成功身退之时”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不吃汉唐面,枉到长安城,到了长安城,不吃面不行”
“一碗汉唐面,风流三千年”
“一餐一饭 回归初心,返璞归真,从股豳汉唐开始”
饭店并不大,大厅也就摆了十来桌,桌子或方或长,并不大。包间似乎也只有两三个,每个包间的门帘都是蓝色的土布,上面写着“汉王殿”“唐王宫”这些包厢的名字,让客人恍如置身神圣的宫殿。
陕菜味道不错,最后也尝了当地写法、读法都怪诞的“biangbiang面”。
但具体吃了哪些菜,biangbiang面的长相、味道我已经毫无印象,
而那些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对联、挂饰、摆件、餐具,宛如汉唐的遗风流韵,即使多日不见,仍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的某处,挥之不去。
前一篇:来陕西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