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申子思维
申子思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23
  • 关注人气:2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路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觉醒!

(2007-03-17 11:45:42)

出路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觉醒!

文/申子

    多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两会”昨日闭幕了,但教育部长周济在会上说的“要骂就骂教育部,不要骂老师”的话,似乎还在我们耳边回荡。

      骂不管用!但教育是该猛醒了!   

   教育是干什么的?古人很清楚,教育是为了奔出路!

   求学,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本质与最大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出路。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个好的出路,就没必要天天上学了,除了“发神经”的父母,才会起早摸黑地往学校里接送孩子。正因为在家找不到出路,大家才一往情深地把孩子往学校里送,而且不惜代价要往好学校里送。

   古代的教育不发达,但教育目的是明确的,“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是要找一条当官的出路。至于女孩子,既然社会把她们的出路定位在家喂猪打狗,所以就用不着上学,家长也不必费神送她们上学。

   教育,是为孩子找出路服务,这是一个很质朴的真理。

   古人探明了这个真理!

   教育是干什么的?今人回答很古怪,但这堂经的确念歪了!

   现代教育发达了,但教育目的却糊涂了。

   现代教育是干什么的?人们的回答会很古怪,会加上一长串关于“为了现代化、为了培养栋梁之材”等许多修饰语,但就是说不清楚教育是干什么的。

   其实,教育的目的依然很简单。教育,就是为学子奔出路服务!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教育当作为出路服务的一部“大经典”。

   教育,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即学生有不有出路?能否成就出路?

   令人伤心的是,时下教育却把这部“经”念歪了!念得越来越远离出路!

   歪在何处?歪在它不仅割断了人与能力的联系,而且割断了人与文化的联系,包括与出路思想、出路思维、出路理念、出路策略等各方面的背离,或者根本就不沾边。念出的“歪经”越来越像一部远离文化的“赌博经”。

   不是吗?每个家长都有体会:一到晚上,家中孩子与同学的电话交流声不绝于耳:“喂!语文第三题答案是A还是B呀?”“老师说数学第五题的答案是C不是D呢?”

   天呀!这哪是读书,这是澳门赌场的赌大赌小呀!这和农民在公路上赌来车尾数单号双号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由此我想到一个邻居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不知能干什么?于是就选定考北大的研究生,考了一年又一年,考到第四年时得了神经病,治愈出院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研究生开考?”他的“考研精神”感动了一个女大学生,俩人相爱后,又一起捆绑考研。第五年俩人都得了神经病,于是,每天疯疯癫癫在院子里对唱:“A呀,怎么不是B呀,去掉一个C呀,答案就是D呀”。

   不仅读书考试的方法类似于赌博,高考填志愿、选择专业与学校也像赌博,有多少人填志愿时想过出路问题?“大家都上大学,那就上吧!”有多少人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毕业后找出路也是赌,“碰上什么路就走什么路!”有几人心中有数——“到底要干什么?自己又能干什么呢?”

    教育是为人的出路服务的,但这堂经实在也念歪了。

    《出路》一书热切呼唤“出路教育”,呼唤中国教育的猛醒!

  《出路》认为,当今令人困惑的出路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式教育造成的,是应试教育的负面性对社会的一种报应。“为分数而拼命”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教育与社会两张皮、教育与人的出路相脱节,当依靠“神圣的分数”过日子的学子们走向社会时,发现这些“分数”并不能换取“真金白银”,甚至连面包都换不了时,必然引发严重的出路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教育方式。

   求学,不论怀着什么目的,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出路。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为人的出路服务的,这是国际经验,也是所有为父母者的期盼。

   中国教育的觉醒,就是应该理直气壮地推出“出路教育”。

   出路教育不是设一堂出路课,也不是开设一个出路专业,而是应作为一种“大思路”、“大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出路“两张皮”的问题。让出路主导教育,教育服务出路。

   出路主导教育,围绕出路抓教育,一切教育方式与方法都是为了成就学生的出路。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找到这条出路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有的放矢实施教育。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兼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出路教育的“两根拐杖”,为了孩子的出路,该“应试的”就应试,该“素质的”就素质。具体说:

   出路教育的内容是开放的——教育百花齐放,围绕个性化的出路定位选择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该五花八门。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开放的——(略)

   从中国到外国,从大老板到小老板,他们在起步时大多属于“三无人员”,即无高学历、无“靠山”、无资金,但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们一般都有“三善”特征,即“善思”、“善悟”、“善拍板”。这种“三善”的本事是如何炼成的?因为他们很少受学校禁锢,很少受书本束缚,长年在社会这一博大的人生舞台上搏击,久久为功,于是,也便练就了这种“三善”的本事。

   因此,无论如何,教育不能封闭,必须与社会发生密切的互动,教育必须深入社会实践,真正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悟”出智慧来,炼出打拼出口路的本事来。

   改变“高考指挥棒”,真正让大学教育与奔出路密切互动。大学是彻底开放的,大学生随时可以中断学业去创业,工作之后需要提高再回校学习,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上大学绝不是目的,而是赢得出路、升级出路的“加油站”,年轻时可与某所大学达成契约,需要学习时,随时进这所大学去“充电”、“加油”,有了一定本事就离开学校到出路上去“跑”,然后又“加油”,如此不断循环,直至老了,不需再“加油”,也不要再找出路了,然后根据单科学习证明和工作业绩,再到年轻时达成“约定”的大学申请文凭,所在大学核准后,在烫金的金光闪闪的文凭上写上——该同志一生学了什么、创了什么业、打造了什么出路!因此,高学历文凭也是一生出路的记载,获得它时,便是对一生的打拼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出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会从地上突然冒出来,它是人与社会反复磨合的结果,而教育是其磨合的润滑剂。如果每年400多万大学生6月30日毕业,7月1日就要找到出路,这本身就是一件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大学不仅是个人出路的“加油站”,更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就业创业“蓄水池”。它犹如一座巨型水库,应该向社会细水长流,即天天有人进,天天有人出,如果让水库里的水在统一的一天如山洪暴发般地倾泄出来,岂能不决堤?给社会将带来恐惧性的后果。而出路教育,把教育和人的出路当作一个恒久的互动过程,它既没有统一的入学日,也没有统一的毕业日,只是把教育当作服务出路的工具,把教育融入打拼出路的始终,也就实现了教育、受教育者的出路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但我始终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推进“出路教育”!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新觉醒的逻辑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