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如何重估中国制造?
(2008-08-30 08:23:19)
标签:
股票 |
分类: 大盘分析 |
【周末文摘*新闻创造价值】
“中国制造”的后续竞争力是当下一个持续热点的新闻话题,而目前针对“中国制造”等方面的新闻话题和策划多集中在“政经”或“区域经济”方面。
而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不乏“中国制造”的身影,在这轮中国制造经历的阵痛中,它们也受到了因次按而起的出口放缓、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同的负面因素影响,在资本市场上代表中国制造的公司,其未来的竞争优势如何,基金对其现状又将采取怎样的投资态度呢?
根据雷曼兄弟8月的报告显示,中国7月份的PMI指数从6月的52.0明显下跌至48.4。
其中7月份生产和新订单两项构成均为有史以来首次跌至50点以下。相对地,投入成本一项远高于50点,这表明制造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依然很大。
雷曼的报告认为,PMI指数的下跌反映了中国的制造业部门正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成本提高、信贷状况紧缩、电力短缺及人民币升值等考验。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由此必须在国内与国际、发展与资源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出路。
而在此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制造”的上市公司在面对这种环境下所遭受的冲击各有不同。
世界级制造企业的“世界难题”
“船舶工业是参与国际化竞争最彻底的制造业者之一。”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告诉记者。
据包张静介绍,船舶制造业的高度国际化体现在订单、生产、交货的整个流程当中。目前中国的造船企业接的订单70%-80%来自国外。
船舶制造业受全球性的钢板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全球经济景气影响颇深。其中作为目前世界产量第二的中国船舶,更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而其所受影响也更为深入。
8月22日,中国船舶(600150)公布了2008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2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40.91%,净利润19.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80.6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船舶最大的业务——船舶建造,在200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0.22亿元,但其毛利率仅为19.42%,同比减少7.02%.。
对此,广发证券高级分析师刘智则认为,钢板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大部分为按美元结算,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使得结汇收入下降,加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都在加大造船成本,是导致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据包张静介绍,目前造船企业的订单合同都是闭口合同,均是以美元计价,船东在付完首付后,其后的钢材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均要由造船企业自己消化,这也意味着造船企业无法将成本转嫁。而按照国金证券的测算,人民币升值幅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公司每股收益大致下滑0.05元。船板价格上涨幅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公司每股收益下滑0.04元。
平安证券王合绪指出,二季度造船对应钢材价格应为2007年三季度时的价格水平,而此期间钢材价格上涨约10%,钢材成本占船价约25%,钢材成本上升的影响毛利率约2.5%。
王合绪通过成本分析认为,公司2008年造船毛利率不会出现明显下滑,但2009年毛利率较2008年会下滑,2010年较2009年毛利率有所上升,但也会低于2008年毛利率水平。
“最不看好”之列的机械制造
与此同时,机构普遍预测随着全球新船大量交付,2008年全球总体航运运力将开始出现过剩,因此中国船舶未来订单情况不容乐观。
在包张静看来,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航运公司可能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不采购船舶,同时经过前几年的高增长,全球船舶制造企业手持订单占全球运力的比例已经达到一个高峰,而次贷危机对航运公司的信贷支持也有影响。
西南证券则在报告中指出,由于造船行业普遍提前签订合同,中国船舶的合同基本上能维持到2010年左右,在未来两年内盈利能力应当还能够保持,但业绩拐点可能在2010年以后出现。
而即使是饱满到2010年的订单,机构对其的看法也不无疑虑。
事实上,与新增订单趋缓相对应的是,部分船东开始取消造船订单,此前就有欧洲船东取消了韩国造船企业的订单。
而包张静认为,据其调研了解,中国造船行业从2007年以来一直维持较高的首付比例,要求部分船东的首付比例甚至高于30%。因此一般情况下,出于取消订单后定金无法收回的考虑,船东不会轻易取消订单。
但广发证券分析师刘智对此仍有所担心,他对记者指出,一旦航运市场下滑,船东对新船的需求减少,船舶造价立刻就会下来。而合同新船一般建造周期是一年半到两年,有的长达三年以上。如果在这期间船市大跌,船东很可能会放弃这条船,这会使造船厂遭受重大损失。
就在这种整体行业下行的预期下,机构也纷纷选择离场。曾经的A股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从股价最高时的超过300元,一路下跌到如今的60元下方。
TOPVIEW显示,截至8月28日,机构持仓量已经降到了35.7%。而在二季度末,当时仍有共33家主力机构(其中基金27家,QFII2家,保险公司3家,一般法人1家)持有中国船舶,持仓量总计6093万股,占比达41.49%。
事实上,有研究员对记者表示,机构不但不看好造船行业,也不看好整个机械类行业。该研究员认为,机械行业均面临着原材料成本提高和出口放缓的困境,而在前两年中急剧扩大的产能,使得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基本无法支撑。
该研究员谈及与基金经理的沟通情形时,直言在基金最不看好的行业中,整个机械行业已经排名第三,仅次于钢铁和房地产行业。
“隐形冠军”的困境与出路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且产业链分割最为细化和完备的“中国制造”——服装行业,也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企业。以服饰辅料行业来说,其中就有世界级“隐形冠军”,如“拉链王国”浔兴股份(002098),和“纽扣大王”伟星股份(002003)。
但在服装行业面临的出口放缓、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国内消费停滞不前等全行业问题上,两家企业则是由于生产和销售策略选择上的不同,在面临行业困境时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在浔兴股份日前公布的半年报中,公司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42.3%,净利润同比下降16.8%,净资产收益率下降1.34%。
联合证券分析师汪蓉认为,当前下游客户服装及箱包等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拉链行业整体需求增速下滑。与此同时,由于央行银根紧缩,部分客户资金流动性存在潜在问题,为避免呆坏帐的出现,浔兴股份主动减少了部分箱包客户,导致收入增长有限。
而在出口方面,据中投证券孔军介绍,浔兴股份已经很少去接国外的订单。
“这当中顾虑最大的就是人民币升值问题。按一般外贸服装6个月交货期计算,期间的汇率变数太大,而出口方面的利润率水平本来就比较有限。”孔军说。
但对浔兴股份利润影响更大的是,浔兴股份从去年开始采取了一种全国布局,建立生产基地的策略,进行生产规模和销售区域半径的扩张。然而行业需求的萎靡,使得扩大的产能并不能得以释放,反而因扩张给公司带来了较大的费用支出压力。
“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走出当前困境和挑战,已经是摆在企业面前一个最现实的问题。”福建省拉链同业公会会长洪清科对记者表示。
而浔兴股份也在中报发布前收回了已经通过董事会决议的股权激励承诺书,也表示了对自身业绩增长的担忧。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卖方研究员的眼中,伟星股份却是为数不多的被列入“强烈推荐”的服装类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上半年业绩仍实现了增长。报告期内,伟星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6.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3%;净利润5061.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87%。
孔军认为,不同于浔兴股份,伟星股份在当下采取了一种更为实效的,以精耕细作为主的发展策略。伟星股份注重有效市场,只在产业集群地里面提供产品,而不像浔兴股份一般在全国布局建立生产基地,从而节省了大量成本。
据东方证券施红梅的介绍,其在对伟星股份的跟踪调研发现,伟星股份针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利因素,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在经营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对外销产品适当调价,在营销方面继续强化聚焦法则,提高下游客户的集中度,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大客户、品牌客户的维护与开拓,同时放弃了部分规模小、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客户。
“目前中档以上品牌服装企业占公司销售收入的70%以上。使得下游客户倒闭或货款回收出现困难的情况很小,基本控制在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以内,基本可以忽略其影响。”如此一来,也就减轻了整体行业的不景气状况对伟星股份的影响。
同时施红梅认为,伟星股份立足“一站式服饰辅料品牌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生产型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范畴,成为一个具有生产商和服务商双重身份的品牌企业。
另一方面,伟星股份的中报显示,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也对伟星股份青睐有加,相比一季度末均有不同程度的加仓,2008年6月底前十大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东(扣除控股股东外)的九家基金持股占公司全部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的30%左右。
家电巨头的产品升级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是受原材料——钢材涨价影响最大的一个行业。今年以来,部分原材料持续上涨,例如钢材从6000元每吨上涨到8000元每吨。一般空调用钢16~18斤,平均每台空调钢材成本上涨了30多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家电巨头格力电器上半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了104.67%。对此东方证券行业分析师张小嘎认为,在行业销售遭遇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格力电器(000651)尚能大幅预增实属不易。
根据东方证券的统计,格力电器以往年度,新品只占5%-10%,但近两年新品可谓迭出。尤其今年高毛利率的新品销售非常快,占到20%-25%,保证了公司稳定的盈利能力。
在张小嘎看来,这有效地应对了材料涨价和总需求不够旺盛的问题,使得公司产品结构中高价值量、高毛利率的产品更多,形成销售量的增长远高于行业增速。销售收入的增加高于销售量的增加,原材料涨价下毛利率基本持平而毛利额节节攀升。
东方证券认为,对于行业绝对龙头而言,往往行业的不利局面对其都是有利的,可以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市场份额。
格力电器董事长甚至提出,材料多涨一点对格力更有利,因为很多对手是很难承受的,他们让出来的市场份额相当部分都被格力拿到了。
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更是在二季度时大量建仓格力电器。据WIND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共110家主力机构(基金101家,QFII2家,保险公司2家,券商集合理财3家,一般法人2家)持有格力电器,持仓量总计3.95亿股,占流通A股66.23%。
而在一季度时只有48家主力机构(基金41家,QFII1家,保险公司2家,券商集合理财4家)持有格力电器,持仓量总计2.52亿股,占流通A股47%。
而截至8月29日收盘,格力电器却已经是创一年的新低,收盘价为18元。其一年跌幅为30.86%,静态市盈率已经接近11倍。
但截至8月29日,已作出评级的20家机构中,看涨和强烈看涨为19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