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善意”结苦果 高送转促股价大跌
(2008-08-29 22:04:42)
标签:
股票 |
分类: 大盘分析 |
【周末文摘*新闻创造价值】
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昔日深受追捧并爆炒的高送转分红方式,如今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促使股价进一步下探的又一根稻草。
冰火两重天
8月20日,金发科技(600143.SH)发布董事会预案称,以6月30日总股本69825万股为基数,每10股转增10股。当日,金发科技冲高5.66点后回落,其后股价结束持续两个月的稳步攀升,掉头向下两度跌停,至27日已连跌5天,跌幅达23%,并创下12.9元的两年来最低价。
8月21日,力源液压(600765.SH)公布每10股转增10股预案,高开7.61点,后振荡回收至24.46元,仅涨1.75%。其后同样连跌4天,跌幅11%。
此前的7月25日,苏宁环球(000718.SZ)发布每10股送9股派1元分红预案,成为连涨5天的终结者,伴随着成交量的突然放大,苏宁环球开始长达一个月呈45度倾斜下探的寻底之旅,虽然离前期13.19元新低仅6毛钱差距,但至今仍未有见底迹象。
煤炭龙头西山煤电(000983.SZ)身上也没能幸免。8月12日,每10股送5股转增5股派0.6元的预案仅带来短短两日不到10%的上涨,而随后的下跌则超过20%。
相比之下,“10送10”在去年却催生了柳钢股份(601003.SH)、沙隆达A(000553.SZ)、江苏开元(600981.SH)等诸多“超级黑马”。
去年3月31日,沙隆达A预告每10股转增10股,但此前,沙隆达高送配的消息早已漫天飞舞。去年1月4日,沙隆达收盘时只有4.58元,截至5月30日大跌前,最高冲至22.46元,涨幅接近6倍。短期盘整后,沙隆达再次起步,至去年6月20日,最高涨至32.88元。
去年6月15日,柳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每10股送10股派2元。截至股权登记日,柳钢股份连续迎来5个涨停。从去年6月5日算起,涨幅高达100%。
几乎同时每10股送2股转增7股派1.00元的江苏开元,最高涨幅亦有100%。
难抵业绩担忧
相隔一年,同样的题材从争相追捧到无人接手,其间巨大的变化固然与今年行情的持续低迷有关。
记者探询发现,实有隐情。
而第一个缘由是,欠佳的业绩表现,让投资者对高送转个股望而却步,宁愿舍去股份翻倍的诱惑,也不愿轻易掉进“只有更低”的股价陷阱。
譬如表现不佳的金发科技,熟悉情况的券商研究员一致指出,其半年报未能达到预期。
国泰君安研究员魏涛认为,金发科技的下跌和半年报有关,主要是费用较高。国都证券研究员伍颖则指出,金发科技首要的问题是3月份的费用偏高,且难以预料;而且业绩增幅明显放缓,之前在50%左右,现已下滑到10%附近。
加上大势阴晴难判,投资者选择回避金发科技也就在情理之中,事实证明,纵有10送10利好,也无法博得市场目光。
苏宁环球则是另类冷遇。尽管研究员们也承认,苏宁环球的基本面不错,但房地产行业的销售状况欠佳,引发资本市场的担忧,苏宁环球还是无法摆脱市场的阴霾。
而对于力源液压的下跌,爱建证券研究员黄庆扬指出,“这是一只被市场错杀的股票”。
公司自身因素也好,行业拖累乃至被错杀也罢,现实的问题是,高送转依然缺乏对投资者的有效吸引。且不说业绩陷阱,即便是业绩和外围环境有支撑的公司,也避免不了高送转后被稀释业绩回补困难的担忧。比如10送10后,公司想要保持原来的每股收益,业绩就要增加一倍,目前经济环境下,这显然是绝大部分公司难以逾越的关口。
已实施分红的中联重科(000157.SZ)近来的走势,已表明高送转不再是一道可口的“佳肴”。
作为A股市场多年来一直酷爱高比例分红的机械龙头,6月25日,中联重科实施每10股送7股派1元转增3股后,即遭遇4个跌停板,时至今日,中联重科已从40元跌到10.36元。若为抢权而介入中联重科,两个月亏损幅度高达50%。
然而,高送转沦为鸡肋之时,上市公司高送转的热情却空前高涨。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8月27日,今年以来已实施过分红,且送股或转增股“10送5”以上的上市公司就有201家。而公布分红预案且送股或转增股份在“10送5”以上的上市公司高达209家。其中不乏业绩堪忧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
联系到短炒迹象,及近期暴露的“大小非”越来越多的套现路径,难免不让人怀疑,这是否刻意营造的借题材短炒套现的又一秘径?
毕竟高送转于上市公司而言,并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正如伍颖强调的,“严格来说,送股、转增仅仅是拆细而已,不算是分红”。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