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帆计划 - 江西回访报告

(2008-04-08 08:51:55)
标签:

回访

教育

扶贫

扬帆

杂谈

分类: 实地走访

扬帆计划江西回访报告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刘增雅

 

    扬帆计划项目组2位工作人员于2008年3月23—26日驱车前往江西省兴国县、吉安县和新干县的13所中学,看望了2007年7月在南京参加扬帆计划的64个孩子(4个孩子因转学未见到,2个孩子因路线原因未见到)。

    半年多时间孩子们长高不少,也成熟了不少。当我们问到这半年生活有什么变化时,他们大都可以大方而自然地表达,坐在旁边的校长、县里的领导看在眼里都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通过跟这64个孩子及他们的老师座谈后,本报告将从孩子们的个人成长和人际成长两方面来看扬帆计划实施半年后的效果。

 

“看得更远,更宽了!”

                                  —— 个人成长篇

    孩子们看到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大都非常兴奋、热情。当问到这半年有没有什么改变时,他们或深思或兴奋的神情中都透露出些许成熟。从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学校、书本,而是多了一些长远规划,还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珊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在南京时话不是很多。这次回访时她很大方地跟项目组工作人员说自己这半年的改变和想法。

    她说,“感觉自己参加扬帆计划后比以前看得远,看得宽了。以前心里会想‘只要考得比别人好,在学校里成绩好就可以了!’现在不是停留在跟身边人比。我的目标是考好的大学,凭自己的力量进入大城市,也成为一个扬帆的志愿者。” 从她沉着而认真的神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想法在她心里不只浮现过一次两次。

    圆在南京时称不上活跃,但因为演讲比赛时声情并茂的样子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样子。她的老师反映这半年她表现非常突出,学习、演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还带动她所在的整个班级都形成了勇于表达,勇于思考的良好氛围。她的老师感叹地说:“她们班因为有她而跟别的班有了本质的差别!”

    但当我们在校园里见到她时,她跟我们分享的一些想法却让我们看到她另外的一面。“通过扬帆计划,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成功。我要做的是怎么面对失败。我现在正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承受失败的能力。”通过参加扬帆计划,她的视野开阔了,可比较的人际圈子也拓展了。这使她在各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清醒。

    相对女孩子而言,男孩子们思考和表达地不是那么深刻。但回访时男孩子们跟在南京时相比明显要沉稳、成熟了很多。他们表示学习动力比以前更足了,老师也反映他们因为这次南京之行,在学习中明显比别的同学知识面更宽、头脑更灵活。

孩子们在南京的参观学习更是有利于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比如在学习历史课本讲到中山陵时,有个男孩子指着书上的照片说:“我去过这里。”他讲述了当时的所见所闻。他的描述让同学和老师对知识有了更近一步地理解和感触。

    除了对自己、对未来、对知识有了更多思考外,经过南京之行后,孩子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他们都说:“还是自己的家乡好,虽然它还有不足。城市有城市的好,但也有不足。”

 

“只要我们坦诚相待,他们都会接受的!”

                                       ——人际成长篇

 

    扬帆计划作为一个通过游学体验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长期公益项目,除了让有限的几十个学生能够有机会亲身看到、听到、感触到大山外的世界外,更是希望通过他们的眼睛、耳朵和真诚而开放的心灵,让大山里更多的孩子也能够听到、感触到大山外的世界,从而也树立远大的理想,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所以在扬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表达、交流、分享的能力。这次回访我们通过了解他们跟同学、家人的关系来考察这些方面的变化。

    参加扬帆计划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那么这些孩子们回到家乡必然要面对那些没有得到这个机会的同学。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些人,这对他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每到一个学校我们都会问同样一些问题,比如:

    “你们有没有跟其他同学、家人、朋友讲南京的经历?他们听了后是什么反应?”

    “他们除了羡慕有没有嫉妒你们呀?他们嫉妒了你们怎么办?是不是就不敢跟他们讲了?”

    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大方地向家人、同学、朋友讲述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并且跟同学们说只要努力也会有同样的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并且也更加努力,争取以后也有同样的机会。

    对于同学的嫉妒,几个男孩子的回答让我们深表欣慰。“当然会有人嫉妒了!开始也许他们会不太愿意理我们,但只要我们以诚相待,跟他们分享,慢慢地他们也会主动让我们讲给他们听。毕竟,他们也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心灵是开放而真诚的。

    扬帆计划不仅使这几十个孩子受益匪浅,也让他们身边的人受益非浅。老师、校长、家长和其他同学迫不及待地描述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得到了身边人的高度认可。老师、家长和同学都发现他们比以前更加尊重人、关心人、更愿意分享、更善解人意、也懂得幽默了。

    一个学校20个学生参加了扬帆计划,校长在学校门口接他们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跟校长问好:“校长好!”走的时候齐声喊:“校长再见!”这位校长惊叹于孩子们仅仅7天左右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忍不住向带队老师详细询问了扬帆计划的细节。

    这些孩子从南京回到家乡后,大多都能够主动帮家里干活。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甚至好奇地问他:“怎么回来后突然懂事了,主动干活了?”

    一个男生参加扬帆计划前成绩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内向,几乎不跟其他同学交流,特别是女同学。但是从南京回来后,他同班同学,特别是女生发现他会笑了,也经常跟同学,偶尔还会跟大家开玩笑。同学们对他的改变非常惊讶,他能有这样的变化同学们也很开心。

    另外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一起参加扬帆计划的孩子们之间的互相支持和鼓励。

    有些学校一起参加扬帆计划的人比较多。这些孩子原来不是很熟悉,经过南京之行后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聚在一起谈论南京的经历。在学习上他们也互相帮助,互相答疑。

    他们还通过书信,跟一起参加扬帆计划的同学保持联系,成为了朋友。谁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他们都互相电话、书信互相安慰、鼓励。

 

建议

    总体来看,扬帆计划后孩子们的变化是可喜的,也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项目组在以后具体操作中加以注意。

    在回访的同学中,有6个同学是他们学校里选出的唯一一个参加扬帆计划的。其中2人在南京时表现非常活跃,敢于表达、分享,回到江西后也和很多朋友保持联系,回访时也非常愿意跟项目组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想法;2人在南京时比较游离于大家,不爱表达也不怎么跟别人分享,回到江西后跟大家联系也比较少,回访时跟项目组也没有太多话;3个人都提到压力比较大,因为全校只有他/她一个人参加了扬帆计划,其他同学很羡慕甚至嫉妒,都想超过他/她。

   为了孩子们能尽快融入参与到扬帆计划中,并且尽量降低他们回到家乡后的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一个学校能够至少有5名同学同行参加扬帆计划。这样一方面,在旅途中、活动中不会因过分孤单而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来融入和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在回到家乡后他们作为一个团队能够互相帮助、支持、分享,强化和延长扬帆计划对他们的正面影响,减弱学校其他同学带给他们个人的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