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扬帆计划 |
分类: 扬帆思考 |
在受助群体里出现“有钱人”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是实施捐助者们不愿意看到和有意回避的现象。
当受捐助者“一不小心”在公众面前露出手机,马上引起一片哗然。
究其根由是因为在我们的捐助意识里已经形成了“贫困思维定式”。
在这个“贫困思维定式”的指导下,
贫困群体“应该出现的画面是”:面黄肌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更希望看到破烂不堪的校舍,一群群可怜的孩子们在昏暗的教室里“寒窗苦读”,
不可否认这样的画面是可以引起社会的同情心,引起关注,
进而唤起人们的恻隐而去实施捐助。
但是随着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政策倾斜,以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公益基金组织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使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得以改建,如今已经是相当漂亮和先进了。
所以,贫穷在这种背景下将会被重新定义。
在扬帆计划第一期受助学生里有一名学习很好的女孩,我们在回访时,去了她的家里。她的家从外面看很漂亮,是砖结构的平房,外墙用瓷砖装饰的,在一墙之隔的邻居就还是土坯茅草房。所以,她家在村子里并不算最贫穷的。孩子母亲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他们上学,并盖了新房。这样的母亲和家庭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没有等好心人来改变她们的生活,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他们自强不息,积极面对生活。这正是扬帆计划所要寻找和援助的目标。只有这些人,当他们得到适当的舞台时,才可以把握机会,展现精彩。
我们还记得前一段频频在媒体上出现的洪战辉带妹妹上学的故事。
他婉言谢绝了一些同学老师的捐款,甚至还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捐助一名贫困生。
但是当他在一次次的义务巡回讲演后,也表达出自己的苦衷:以前可以凭着自己的头脑和勤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很不错的经济收入,完全可以帮助自己和妹妹完成学业,可是自从成为“榜样”他必须又回到贫穷状态,只有这样才符合他榜样的形象。
扬帆计划突破一些固定的援助思维模式,
首先区分是经济在贫困?还是思想在贫困?
扬帆计划最终的目的是解决贫困山区人民的思想意识贫困问题。
我们是要采取“星火燎原”的方式,在贫困山区的中学里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们,
他们不见得是最贫穷的,但他们一定是最优秀的!让他们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回到家乡,去影响他们身边的同学、老师甚至是家长邻居。
贫穷可以引起同情,但不应当去宣扬,大肆的宣扬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对于受助者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过于强势的关注及报道制约了他们正常的发展道路。
其次有一些受到捐助的地区和学校,当经济上有点进步的时候,也不敢让社会知晓,怕失去“贫困”的身份而背负起社会舆论的压力。
相反,对于受助群体中的“有钱人”,所谓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了经济贫困的人们,我们不但不应该歧视,更要重视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扶贫。
只要你是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只要你品学兼优,
只要你诚实守信,只要你勤奋上进,你就是我们扬帆计划援助的对象。
所以说扬帆计划不会歧视受助群体里的“有钱人”。
扬帆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慈善计划,她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工程。
期待更多人关注扬帆并加入到扬帆计划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