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自信的百年绝唱——《中华探源指要》序

(2024-08-26 08:12:12)
标签:

杂谈

       十年前,一个崭新而陌生的名字出现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身边朋友介绍说,这个老师在华阴县,出了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史研究的,他的名字叫李侃良。
       三年前,一个学术朋友拜访李侃良老师回来,专程转交了李老师给我的赠书,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大开本,大部头,大书名。能不震撼吗?仅书名,就使我震撼不已。书名是《中华探源》。
       据个人感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在文化事业上也作出了巨大努力,既有夏商周断代工程,更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尤其是后者,时间跨度达到了十余年。那可是倾国家之力啊,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一个行外人能作出多大贡献呢?读完《中华探源》一书,我惊呆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写的著作,这是一部地灵人杰才能写出的著作,这是一部具有天才般发现的著作。一个人拥有再多的学识,不身临其境,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发现,就像瑞典的安特生一样,不亲临仰韶,就不可能发现仰韶文化。李侃良先生是幸运的,长期生活在华山之麓、渭河平原,上古文化遗址数以百计,自然天人合一,能感受到地灵的潜移默化。李侃良先生是勤奋的,没有勤奋,他就不可能写出洋洋洒洒四十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华探源》。
       《中华探源》一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的感知也是天上地下,四面八方。
       如一、气派,岂一个恢弘了得,那简直是海阔天空、波澜壮阔,二百多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多年的文明史,三皇五帝、华胥女娲、河图洛书、文化遗址,统统汇聚一堂,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既使人学识受益匪浅,也使人开怀空谷长啸。
       如二、品质,岂一个可靠了得,那简直是天才发现、科学计算。仅举一例,黄帝的断代(历史研究,断代是核心)。《中华探源》有一个上古历史年代表,表中所列的黄帝大一统的年代是6000年,比1912年民国政府认定的黄帝4609年早了1391年。孰是孰非呢?2020年5月18日隆重开业的陕西省铜川博物馆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人面纹葫芦瓶给出了答案,此瓶证实古籍多次记载的“黄帝四面”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反映的是黄帝的建国国策。它出土在铜川市吕家崖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址,距今6000年。两个六千年的对接,能不叹为观止吗?而《中华探源》的数字要比人面纹葫芦瓶早5年。
       如三、方法。学术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李侃良先生研究中国上古史,使用的是二重证据法,即古籍老资料与出土新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其提炼为“透物见人”。人见于古籍记载,物见于出土文物。就全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历史研究才具有这样的可能,其它文明没有古籍记载,所以,他们即使出土了一些上古文物,也找不到它的主人。而中国呢,出土了古物,就可以找到它的主人。《中华探源》在这方面做出了全面的释读。辽西兴隆洼文化、河北磁山文化、山东后李文化等的主人是伏羲,甘肃大地湾遗址的主人是华胥氏,内蒙古红山文化、河南庙底沟遗址的主人是黄帝等。历史学、考古学需要“透物见人”,见人,使我们得知“我从哪里来”,见人性,使我们知道“要向哪里去”。
       如四、理论。读《中华探源》,我深深感到是书的理论造诣非同凡响。试举几例:“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历代祖宗告诉我们的'我从哪里来'。”历史是“历代祖宗”告诉的事情。“中华民族是同种 、同祖、同族、同文的生命与文明共同体。”种、祖、族、文四个层次浇铸起中华民族。“人类我从哪里来的生命身份,其实也只有两条,一是生命的血缘之种族,二是生命的地缘之祖籍。”血缘决定种族,地缘决定祖籍。“浇铸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精神。”当我的目光一触及到历史自信的四个字时,不由得拍案叫绝!百年疑古,百年考古,我们不都是在重拾历史自信吗?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相信了,还会有什么自信呢?历史自信是任何自信的基础,中国人最应该具有的就是历史自信!李侃良先生提出的历史自信观,可以载入史册。
     十年后的今天,李侃良先生为了使大家用更短的时间,掌握《中华探源》的脉络要点,将其浓缩为《中华探源指要》出版,可谓历史自信,可谓精诚所至,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切,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当我想到李侃良先生已经是七十八岁的高龄仍然伏案奋书时,我的耳边就响起民族魂鲁迅先生的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李侃良先生就是为了民族复兴埋头苦干的人。是为序。
                                      贾启舟   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于古华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