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在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可谓连篇累牍,少说也有上百种,仅《汉书》的《艺文志》就列出了挂名黄帝的书籍18种,如《杂黄帝》58篇、《黄帝说》40篇等。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战国、西汉时期,黄帝学有上百家。遗憾的是,以上古籍绝大多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流传至今关于黄帝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黄帝文化的,而不是关于黄帝历史的。研究黄帝历史,就需要披沙捡金,筛选出关于黄帝历史的古籍,给研究者、文化人提供一条捷径。笔者筛选的原则是:1.须考古学证明。2.古籍必须是西汉之前的,越早越好。3.筛选十部,以分量排序。筛选的结果如下:
第一部 《山海经》
《山海经》的初稿是夏代,虽然在西汉被刘向整理过,但其仍然不失为中国第一古籍,书中的许多记载已经被考古学所证明。是书所谓的《大荒经》,本意就是“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诗经》),就是中华民族的拓荒史,三皇五帝的文明史,荒者,垦辟也。就一部书而言,《诗经》记载的黄帝历史最丰富,分别有:1.黄帝使用玉器及祭祀。其《西山经》记载,峚山有白玉,有玉膏,“黄帝是食是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2.黄帝的世袭。其《大荒西经》曰:“黄帝子孙曰始均”,其《大荒北经》曰:“黄帝生苗龙”等。3.黄帝的生业。其《大荒北经》曰:“是为犬戎,肉食。”黄帝的后裔犬戎,是游牧民族,主食是肉;其《海内经》曰:“(黄帝族)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族的图腾是云,黄帝族的养殖业以猪为首;其《大荒南经》曰:“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黄帝后裔颛顼,是农耕民族,以黍为主食。4.黄帝的功业。其《海内经》曰:“有九丘,以水络之。”“大皞爰过,黄帝所为。”九州始于大皞,成于黄帝,大皞、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更是中国的创建者。此记载仅见于《山海经》,可谓独树一帜,彩旗飘飘。5.黄帝的逸事。其《大荒东经》曰:“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得到了东海夔牛,用它的皮做成了鼓,鼓声可以传五百里,天下第一。6.黄帝的战事。其《大荒北经》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记载很详细,很曲折,很有历史感。7.黄帝与轩辕无关。《山海经》多次提到轩辕国、轩辕台、轩辕丘等,却丝毫不提黄帝,证明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8.《山海经》数次写到黄帝和炎帝,但却没有二者冲突的记载,所谓的炎黄之战,值得质疑。
以上最重要的记载是第四条:黄帝是大皞事业九州(或十二州)的继承者、完成者,从而使我们理解了黄帝图腾c形玉龙的深远意义。
第二部
《史记》
《史记》为汉朝的官方史书,许多章节都记载了黄帝历史,有专述,也有旁述。《黄帝本纪》记载的是:1.“习用干戈,以征不享”;2.“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3.“禽杀蚩尤”;4.“北逐荤粥,合符釜山”;5.“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6.“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7.“获宝鼎,迎日推策”;8.“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9.“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10.“黄帝崩,葬桥山”等。《封禅书》记载的是:1.“黄帝封泰山”;2.“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黄帝是也”;3.“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4.“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5.“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6.“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7.“黄帝且战且学仙”;8.“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9.“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10.“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执期”等。
以上最重要的记载是黄帝的地望,有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有甘泉、谷口,今陕西省旬邑县境内;有荆山,今陕西富平县境内;有执期,即沮漆,今陕西铜川、富平境内。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的一些记载有明显错误,如“姓公孙”“居轩辕之丘”等。
第三部
《世本》
《世本》为先秦史书,始于黄帝,至于春秋,其中记载了大量黄帝历史。其《三皇世系》记载:“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其《五帝系》记载:“黄帝生玄嚣”;“黄帝生昌意”;“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其《居篇》记载:“黄帝都涿鹿。”其《作篇》记载:1.“黄帝作冕。”2.“仓颉作书。宋忠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也。”3.“史皇作图。宋忠曰:史皇,黄帝臣。图,为画物象。”4.“容成造历,大挠作甲子。宋仲子曰:皆黄帝臣也。”5.“胡曹作衣。宋忠曰:黄帝臣也。”6.“共鼓、货狄作舟。宋衷曰,黄帝臣也。”7.“雍父作舂。宋衷曰:雍,黄帝臣也。”8.“尧修黄帝乐,名《咸池》”等。
是书最重要的记载是“史皇作图”,黄帝时代有国家制图师了,专门设计各类物形、图画,否则,就无法解释今天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彩陶以及黄帝玉兵权杖!因为这些绘图、器形太高超了,绝对非国家级大师不可为!
第四部
《诗经》
《诗经》为西周作品。其《绵》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十分明确指出了姬姓氏族的源头在“沮漆”,西汉司马迁写作“执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一件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面纹彩陶葫芦瓶彻底地证实了“沮漆”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北的沮水漆水流域。铜川吕家崖遗址出土的人面纹彩陶葫芦瓶的纹饰内涵是“黄帝四面”,意义是黄帝以德为宗(目纹),诚待天下(四方)。姬姓出自“沮漆”,黄帝出自“沮漆”,黄帝以“沮”为姓,春秋人写成了“姬”,“姬”的古音读作“沮”。遗憾的是《诗经》的记载,许多人不知道;黄帝四面纹彩陶瓶,许多人不识读!
第五部
《国语》
《国语》为春秋记言史书。是书《晋语》篇,讲出了许多重要的黄帝资料,分别是:1.“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2.“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3.“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4.“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5.“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6.“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等。以上内容均出自一段文字,却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既讲出了黄帝的世系,又讲出了黄帝的地望,还讲出了黄帝的“用师”,其历史价值极大。结合《诗经》读此文,二者可以互证。后世许多黄帝记载均出自此文。
第六部
《左传》
《左传》为春秋记事史书。是书《昭公十七年》曰:“昔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是文不但讲述了黄帝以云为纪,还讲述了炎帝以火为纪、共工以水为纪、大皞以龙为纪,少皞以鸟为纪。“为纪”,就是作标识,或族徽,或图腾。以这些标识去考古,中国考古学就是“对号入座”,就是“榫卯结构”,就是一座座殿堂,就是一排曲径通幽的历史长廊。
第七部
《尸子》
《尸子》为
春秋作品。是书云:“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为四面也。”从此文得知,春秋时期流行“黄帝四面”一说,孔子的理解是“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二千五百年后,“黄帝四面”,竟然横空出世,出现在仰韶文化吕家崖遗址出土的彩陶葫芦瓶上,经研究者破译是黄帝以德为宗,诚待天下。故此,是书关于黄帝四面的记载就弥足珍贵、价值无限了。
第八部
《商君书》
《商君书》为战国作品。其《画策》曰:“神农既殁,以强凌弱,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仪,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距,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神农后期,出现了以强凌弱的现象,故此,黄帝制定了国家、社会、家庭的礼仪,再辅之以法律、征伐,时代变的安定、和平、文明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由来已久,但是久远到黄帝,却出乎所有人的常识。这就是《画策》记载黄帝制礼的根本意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礼人,将商鞅的话变为真实。
第九部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为汉代作品。其《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西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也?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说,我对于大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了解的还可以,黄帝太久远了,我很难说。宰我坚持要孔子回答,孔子就说了一通,先是出身,后是特长,再是功绩(同司马迁语),最后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了黄帝三百年。应该说,孔子的解释是正确的、科学的,黄帝三百年是黄帝的制度实行了三百年。
春秋时,黄帝三百年是疑案,是学问,是热题,几千年来,同样如此,最后的揭秘是考古学。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出土了黄帝四面纹彩陶葫芦瓶,从而揭示出史家类型遗址就是黄帝时代。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测年技术得到两组史家遗址距今的年代数字,一组是6305年、5975年;一组是6045年、5825年,这就是说黄帝时代就是在这两组时间节点中。我们再看这两组数字的区间,一个是330年,一个是220年。科技数字与古籍数字如此接近,是巧合吗?绝对不是!只有真实的存在,才有真实的数字。《五帝德》记载的黄帝三百年的价值就在这里。
第十部
《越绝书》
《越绝书》为
战国作品。是书卷十一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使用了工具分代法,中国历史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及铁器时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有玉器时代,玉器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考古学完全证实了这一点,红山遗址的“惟玉为葬”就是证明,只有黄帝的玉器时代才会这样做。
汉代之后,黄帝记载仍然很多,但是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或人云亦云,或添油加醋,所以,只要知道以上记载,就可以说懂得黄帝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