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楫
孟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82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所为”九州的二重证据法考识

(2023-05-04 08:15:20)
标签:

杂谈

      黄帝研究,成千累万 ,两大难题,困绕古今。一者,黄帝年代;二者,黄帝最大贡献。前者,随着吕家崖人面纹彩陶葫芦瓶的破译,黄帝年代昭然若揭,即距今6300年至6000年。后者的解决,同样离不开二重证据法。但是,见仁见智,百花齐放,很难一枝独秀。譬如古籍记载,就是如此。
       司马迁写黄帝,是做足了功课的,他不但阅尽“百家之言”,而且还沿着黄帝足迹四海调查。写出的结果是什么呢?《史记》曰:1.“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2.“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3.“禽杀蚩尤。“4.“披山通道,未尝宁居。”5.“北逐荤粥,合符釜山。”6.“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7.“获宝鼎,迎日推荚。”8.“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等。司马迁罗列的黄帝贡献很多,他把“以征不享”列为第一项。《世本》也大量记载黄帝,其内容是:“黄帝见百物始穿井”“黄帝作旃冕”“容成造历(黄帝史官)”“仓颉作书(黄帝史官)”“史皇作图(黄帝臣)”等,几乎全是黄帝的经济、文化作为,孰高孰低,概不评价。《越绝书》是越国的志书,偶尔涉及到黄帝,内容是黄帝以玉为兵。《商君书》写到黄帝,文字是:“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  一向被认为是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也记载了许多黄帝历史,但比较散乱,分别是:“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  是食是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黄帝妻雷祖”以及“黄帝生苗龙”“黄帝生骆明”等,似乎偏重于生生不息。
       以上记载,则则都价值无限,则则又莫名其妙。价值无限指的是以上记载言之有物;莫名其妙指的是记载或自相矛盾,或被考古学证错,或无法证实。如黄帝“获宝鼎”。要找到黄帝铸造的青铜鼎,可能永远无望。如黄帝“始穿井”。考古学已发现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已经有了水井,晚了一千年的黄帝,怎么会是水井的创造者呢?如“黄帝时播百谷”。中国考古学证明中国的农业文明在一万年之际,比黄帝早四千年。《山海经》的记载,同样如此。如黄帝“食玉”,就可能无法证实。但是,《山海经》有一则记载却是既价值无限,又有遗址证实,真真地令人不可思议。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德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大皞爰过,黄帝所为。”(省略号为衍文)。九丘者,九州也。九州的开拓者是大皞,九州的建成者是黄帝,这是何等重要的记载!用一则顶百则评价,也毫不为过。这不就是三皇五帝最大的贡献么?这不就是大皞的最大贡献么?这不就是黄帝最大的贡献么?九州建设,说白了,就是国家建设,中国建设。古往今来,帝王的任何贡献不就是开国为大吗?
       中国的历史可能有二三百万年,这点,从新旧资料中都可以证实。古籍《路史》记载的中国历史是227.6万年和276万年,现代考古学发现的中国旧石器遗址有212万年(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和243万年(山西西侯度遗址)。但是,这些记载和发现只能算作中国人历史,却不能算作中国人文明史。历史是一回事,文明史是另一回事,以农业文明观看,中国的文明史存在了一万年;用彩陶文明看,中国的文明史存在了八千年;用国家建设看,中国的文明史会是多少年呢?《山海经》的记载给出了人物、时间节点。
       《左传》记载:“昔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始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三皇五帝时代的帝王们,是有徽记的,黄帝的徽记是云,炎帝的徽记是火,共工的徽记是水,大皞的徽记是龙,少皞的徽记是鸟。这里的纪,既可以理解为徽记,也可以理解为国徽、族徽、图腾、标识等,而标识不就是图案图形吗?循着图案图形辨识,不就是找到了黄帝、炎帝、共工、大皞、少皞了吗?途径在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文物、遗迹数以万计,标明符号的三皇五帝时代就在其中,“大皞爰过,黄帝所为”的九州也在其中。
         《左传》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皞氏的族徽是龙,不难想象,他们会号称龙族、龙人、龙兵、龙将,他们还会塑龙形,挂龙饰,绘龙图等,这样,遗址中就会留下龙的遗迹,遗址中只要出现龙形象,遗址就与大皞氏密不可分。果不其然,中国上古遗址中不断出现龙形象,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兴隆洼遗址中,整体成c形,身体用石块堆塑,龙首为一具猪首。见下图
“黄帝所为”九州的二重证据法考识
201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评价兴隆洼遗址为中华龙文化起源地。与兴隆洼遗址处于同一方位 的查海遗址,出土了一件中国古代最大的龙,长19.7米,红石块堆塑而成。两条石龙距今在8000年,具有鲜明的人为性、标识性,所以,将兴隆洼遗址、查海遗址确定为大皞遗址,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再看大皞的其他文化特征,同样如此。如方位。《水经·渭水注》:“谓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成纪是今天的天水,陈仓是今天的宝鸡。《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皞、句芒之所司者。”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东方的极点,在碣石山,朝鲜附近,太皞(大皞)、句芒是东方之帝。古人如何确定方位呢?自然是太阳了,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中国的最东方在碣石山、朝鲜,即今天的东北一带。兴隆洼遗址、查海遗址,就是上古人们的东方,大皞是帝王。如生业。《易传·系辞下》记载伏羲“以佃以渔”,伏羲族以农业、渔业为生。农业、渔业都必须掌握时令;掌握时令,离不开太阳观测;太阳在哪里,太阳在东方;东方在哪里,东方在碣石山。于是,大皞族就来到了东方之地,就开发了东方之地,并在东方之地留下标识——龙纪。于是《山海经》就记载了“(九丘)大皞爰过”。
       八千年过去了,人们发现了红山遗址,发现了c形玉龙、云形玉佩,专家们将云形玉佩与黄帝联系起来,面对c形玉龙,却语焉不详。结合《山海经》记载,就是一目了然。
“黄帝所为”九州的二重证据法考识

       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也是一件徽记,一件族徽,或国徽,它是黄帝氏族的“云纪”。黄帝族以云为纪,以龙为承,在大臣史皇的设计下,发明创造出玉猪龙:c形身躯,表示龙纪,猪首形头,表示云纪。流行数千年的卷云纹不就是c形龙的简化或抽象吗?红山文化c形龙不就是兴隆洼石塑龙的衍变吗?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存在,不就是黄帝氏族留存的徽记吗?没有《山海经》“大皞爰过,黄帝所为”的记载,以上考识就无根无据,有了《山海经》的记载,以上考识就是毫无疑义了。       
       不过,问题并没有至此结束,《山海经》记载的九州与《尚书》记载的不符。《尚书·舜典》曰:“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咨,十有二牧。”尧舜时期,国家有十二个州,而不是九个州,那么,黄帝时代应该是多少个州呢?经考证,是十二个州,证据是黄帝玉兵权杖上有十二州的图形:十一个山镇(圭形)围绕着首都(昆仑丘)。黄帝是大皞事业的继承者,大皞时期是多少州呢?大地湾遗址给出答案,是十二个州。证据是在“大房子”前有十二个柱洞,应是十二州标识的旗杆洞!
       再就是九州记载的矛盾,也能证明十二州的真实。《禹贡》记载的九州 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周礼》记载的九州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禹贡》的九州没有幽州、并州,而兴隆洼遗址、红山遗址恰恰处于幽州范围,医无闾是山镇,玉器业高度发达,怎么会没有呢?很显然,《禹贡》记载的九州存在着很大的疑点。《禹贡》的九州,再加上所缺失的《周礼》的幽州、并州及首都,不就是十二州了吗?
       小结。《山海经》记载了中国(九州)的形成是“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大皞就是中国的开创者,黄帝就是中国的建成着。大皞的最大贡献是开国,黄帝的最大贡献是建国。就国家概念讲,中国的文明史已经有了八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