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粤王井)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南越王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到宋代,番禺县令于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

南越国时期,越秀山上有越王宫,这口井可能是王宫专用井。又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称越台井。对面有清泉街和清泉街小学,也因此井而得名。传说赵佗曾投金杯于井,结果从北郊15公里外的石门流出,说此井与石门相通。当然,这只是传说。
越王井所处的位置重要,水质好,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传说,自然引起王府、官府的重视,甚至占为己有。南汉主刘龑曾占此井,称玉龙泉,“禁民不得汲”。清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独占此井达1O年之久,在四周筑起砖墙,派兵把守。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广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为广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国初年,军阀龙济光曾派几十士兵轮番抽水,想清理这口废井,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水排干,可见井水的客量很大。旧时,市内的一些茶楼号称山水名茶、也从这口名井取水,以招徕顾客。20世纪5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饮用。60年代以后,由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井底淤积,古井逐渐失去其饮用功能,变成一个古迹。
现越王井九孔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石砌,直径2.1米。1998年重修,用花岗岩重建井盖,四角井亭和鹅卵石路,井深9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