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三)
(2023-07-08 17:26:58)
我知青点的地方是水稻区,一年两季水稻,收获的季节粮仓堆得满满的,按理说不缺粮食;但是社员的口粮也是按一定的指标分配,必须参杂萝卜、野菜才能度日。
过去的水利工程全部靠人挖、肩挑;我永远忘不掉的是,1969年冬季挖高场河的日子。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划分区块,记得我们小队上了四五十人(包括我们知青),应该是队里所有的主要劳动力都上了,住在高场当地农户家里,打地铺睡觉;每天天亮出工,天黑收工。
挖河就是清理河道淤泥,将淤泥用箢箕挑上大堤,河堤到河床的距离大概50米左右,社员们说:你们县城来的女孩子,没干过重活,少挑一点;所以不给我们的箢箕装满淤泥,开始我们就是挑上这半箢箕淤泥走上堤,也是上气不接下气;但是一想到来回一趟不易,就感觉挑半箢箕淤泥太不划算,面对社员们肩上箢箕里满满堆堆的淤泥,我们也要求将箢箕装满;社员们拗不过我们,只得按我们的要求办;这样一担淤泥在120斤左右(有的社员不仅装满,还堆起来,他们的担子可能有150斤左右)。
大家可能要说,这么重的担子,那你们就挖淤泥呗!?实际上没有亲自挖过河,就不知道挖淤泥不仅是重体力活,而且还是高技术含量的农活!每一锹淤泥都有十来斤,淤泥块大小基本一致,这样才能做到河床一层层往下挖,如果深一锹浅一锹,河床根本挖不出效果。
在这里我还想说说挖河时吃的饭:一天10个小时左右的重体力活,队里为了让大家能吃饱肚子,一日三餐都是干饭,当我第一天端起饭碗吃进嘴里后,完全不想往下咽,仔细看碗里,原来饭里参杂了一半白萝卜粒,若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队里带上堤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才不得已想出的办法:将白萝卜洗净,带皮(不削皮)剁碎似米粒,锅里水烧半开后将大米同这些白萝卜碎粒一同下锅,搅拌均匀,盖好锅盖煮开焖熟。这样的白萝卜饭看上去白白清清的,可吃进嘴里,无油无盐,一股白萝卜的苦涩味(这种味道好像蛮难得形容),白萝卜饭水漂漂的,真的很难下肚。
但是肚子不饶人,咕咕叫;再难吃闭上眼睛捏住鼻子也要往下咽呀!吃饱肚子最重要,120斤左右的担子还等着我们呢!
感恩白萝卜饭!让我们整个工程期间没有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