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
(2023-07-07 09:17:53)前两天的博文,其中有些地方需要解释一下。
胡萝卜:在那个年代,胡萝卜是家中的珍品(少有卖的),胡萝卜本身含糖分,脆甜爽口,不过那时的胡萝卜都是农民自己种植自己留种籽,加上土地贫瘠(人都没吃的,土地更没有肥料),胡萝卜长大就指头大小,所以家里熬制野菜稀饭(实际是杂粮糊糊)时能点缀几粒胡萝卜,以调节口感(让这见不到米粒的野菜糊糊有丝丝甜味),就成为孩子的美餐了;
杂粮:当时配置的杂粮以大麦、蚕豆居多,为了能提高饱腹感,一般都是将他们直接与野菜等物品做成大麦饭(稀饭、糊糊)、蚕豆饭(或者稀饭、糊糊),人们吃了这样的饭,就会肚子发胀,从而减少进食量,长期食用这样没油没盐的饭或稀饭,孩子们就会出现脸发黄、蛤蟆肚(四肢纤细,肚子过膝)的样子;
吃饭:大家狼吞虎咽,一是因为肚子饿,一顿等不到一顿;二是食物的口感只能用狼吞虎咽方法才能咽下肚,如果细嚼慢咽,是无法吞下去的;
鸡吃屎:那时人都没吃的,拿什么喂鸡,这就迫使鸡自找食物,除了少有的虫子蚂蚁、草根、树叶,于是孩童随地的大便(没有消化的物资)也成了鸡的美餐;
棉籽饼:当时每人每月供应的2两食油(年节半斤)为棉籽油或菜籽油(什么花生油、玉米油、葵瓜子油、豆油、橄榄油......那时听都没听到过),而以棉籽油为主;因为棉花是统购统销的物资,是国家规定种植的农作物;国家收购农民的棉花(籽棉)就要先加工成皮棉(去掉棉籽);这些棉籽运到粮食加工厂,就会在榨油车间把它们榨油,榨油剩下的废料就是棉籽饼;
传统的榨油方法,是用稻草铁圈将粉粹后蒸熟的棉籽粒包裹起来,人工用脚将他们踩实,然后将一个一个用铁圈套住的稻草包裹摞起来放置到压榨槽,最后利用杠杆的作用压榨,逐步填进木方(电影里的老虎凳加木方也是这个原理),直到里面的油全部压榨出来(由于棉籽是带壳粉碎后榨油,这种棉油烧制的菜品都发黑发苦);松掉杠杆,取出铁圈,将铁圈脱下,裹着稻草的棉籽饼便是当时最好的农作物的肥料;
不知什么时候,县粮食加工厂进了一新设备,可以加工脱壳棉籽油;就是先将棉籽脱壳,然后将脱了壳的棉籽仁直接通过这台设备就可以榨出油来(不需要人工踩饼坯,也不用杠杆压榨,去壳后榨出来的油本身就比带壳棉油清亮,烧制的菜品也不发黑了,还少了些许苦涩味),剩下的棉籽饼就是我昨天博文中农民伯伯给予我们的奖品:一块块像锅巴的样子,深褐色,很香(因为它是榨油后的余料),进口有点苦涩;若是当今的孩子们看见这个东西,一定会把它当成巧克力;年轻人可能会说它有点咖啡的味道;今天解释后,大家就应该理解我们那时像得了金质奖章一样的心情吧。
由于棉花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灭杀棉铃虫,而且棉籽油含有棉酚类物质。棉酚通常以游离和结合两种状态存在,结合棉酚被认为无毒性,游离棉酚则具有很大的毒性。游离棉酚是一种含酚毒甙,为血液毒和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心、肝、肾、肺、胃肠道等实质组织器官细胞均有毒性;所以现在棉籽油基本退出了人们的食用,成为工业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