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伊朗大地

分类: 伊朗之行 |

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最久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可见当地红土砌成的房子,是经得起几百年的风霜雪雨的。

在村中穿行,看不到任何生机,破屋中没有任何家具,没有牲畜,像一座鬼城。
似乎守着重修的宣礼塔,能有两户人家还在,真不知他们如何度过严冬的漫漫长夜。
伊朗农村的人口流失,似乎比中国还严重,年轻人进城寻找工作机会,改善生活条件,增加了大城市的负担,德黑兰已人满为患,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而乡村则进一步走向衰败。
好的农村政策,应该是想办法让农民仍然留在土地上,而不是没有原则的城镇化,看看西欧国家乡村富裕程度,就明白我们的政策偏差。
实际上在伊朗小的乡镇,一样有生活的安逸和乐趣。
我们中午安排在一个小乡镇的富裕人家吃家常饭。
这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餐厅布置的很优雅,墙上挂满各种风格的绘画。
没有餐桌,大家脱鞋坐在地毯上开饭。
吃的东西,仍然是米饭、大饼、酸奶,就着烤羊肉串、牛肉串,还有蔬菜混合做的汤。
饭后我们来到客厅,一边喝红茶,一边欣赏房东演奏的民族乐器,曲调悠扬婉转,仿佛回到波斯古老的年代。
我们在Maybod古城一下车,就看到伊朗最传统的风塔和水窖,有好奇的同伴沿台阶下到窖底,说下面很凉。
城边那古老的驿站是重新修的,风格与土耳其看到的驿站布局相似,只是规模不大,没有清真寺,中间的台子,是为牲口卸行李准备的。
驿站现如今,已没有住宿功能,变成了礼品商店和餐厅。
驿站的对面像城堡一样的建筑吸引了我,翻译阿里一问,是伊朗古代用的冰库。
我们进入冰库,看到这个像粮仓的建筑,中央挖了一个很深的坑,管理员说,这就是存冰的地方。
那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管理员说冰库门口有两个大池子,冰就是冬天在水池子里冻好后,再打成块搬进来,等到夏天最热的时候使用。
可见波斯人在生活中的智慧,不次于在战场上。
在Maybod郊外,我们还参观了一处鸽子塔,里面据说可以容纳上万只鸽子寄居。
鸽子塔内部分上、下两层,每层有众多的单间,当然鸽子是不用对号入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