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之旅(四)科索沃的“上帝”

标签:
危难街角自尊心外省别墅 |
分类: 欧洲之行 |
早上六点半赶去科索沃的班车。出市后行驶在茫茫群山中,阿尔巴尼亚为了科索沃,不惜血本从地拉那修了通往普里什蒂纳的这条高速公路。这条交通纽带穿越崇山峻岭,有的地方要架桥跨越河流,有的地方公路必须穿山而行。一路上我见到最长的隧道达5800米,据说承包建路的是一家德国公司,好像还有中国人和土耳其人参与。

在普里什蒂纳曾经的最高档五星级酒店Graud Hotel门厅之上以及科索沃大学主楼门前,美国国旗摆在正中央,旁边是德国国旗,欧盟的旗帜还靠外。美国人才是科索沃的“阿拉”或“上帝”。普里什蒂纳到处飞扬着美国国旗,最繁华的大道,也被命名为比尔·克林顿大街和乔治·布什大道。陌生的外来人会认为这里是美国的一个外省。
科索沃对美国狂热的崇拜,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全身雕像落成之际达到高潮。克林顿本人也亲自来为地球上为他立的第一个纪念碑揭幕,但这种没有共同价值观的热情,会像性高潮一样难以维持长久。美国人的财大气粗和傲慢自大,开始慢慢伤害着阿族穆斯林的自尊心。

据当地人说,有一次美国人因某个项目没有得到科索沃行政机构的批准,美国驻科索沃的女大使们电话把科索沃的“总统”叫到美国大使馆,拍桌子瞪眼,像训斥大儿大女那样地把“尊贵的总统先生”一通臭骂。随后不久,美国人如愿以偿得到了项目批准书。
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建的军事基地,每年要付出几千百到上亿美元的租金,而在科索沃则几乎没代价,还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有的当地人曾被雇去某山区的山里为美军建基地,开始是被蒙上眼睛进入基地的,后来美军也觉得这样不仁道,于是改成用闷罐车将工人拉入基地。据说闷罐车要在山洞里行驶大约半小时才到工地,由此推测山里基地深度有二三十公里。
难道美国真的能够彻底挽救危难中的科索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