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有趣
(2014-10-15 08:19:30)
标签:
佛学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活着,你就得有趣》
文/飞舞
在举国上下变得价值观单一金钱至上算是成功而引起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里,微信里却看到了英国社会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是否有趣。
由此得知,以后我们的社会也会渐渐过渡到,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不是有多少钱有多么高的地位有多么显赫的声势有多么风光的浩荡,而是,是否有趣。
当我看到“有趣”两个字的时候,我立马条件反射的想到了一个人——王老师。
那日,正巧王老师约我去音乐厅看一场民族音乐会。晚餐时就顺势和他说起了这个话题。
王老师是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作曲指挥家,是个才华横溢,同时也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只要他在哪里,哪里就充满了快乐和欢乐,尤其是在合唱排练的时候,快乐与痛苦并存。痛苦是因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抗干扰能力不强,以及跑调问题带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操练问题。快乐是因为,王老师总能用他的机智幽默化解这样的难堪,让这个无比枯燥的过程变得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只要是在王老师的合唱团呆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王老师的,这也是王老师一直以来给人感觉气场非常强大的原因,个人魅力和风格所在。
说到李敖的有趣,我觉得这个大批评家特别的实在。西方媒体追捧他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看他的文字,觉得他不仅批评的实在,还在于他的说话其实也特别实在。对他的好印象在于他敢讲真话,尤其是在现今状态假话充斥整个社会上下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可贵。
因为书中提到了胡因梦,自然就格外的注意,也许,是我也喜欢这个聪明又漂亮的女子,也许注意她也是因为李敖的关系。不论是什么原因,总之,有兴趣。李敖说,优秀的女子都有自我毁灭的因子,因为她的名字里有个“因”字,当然,这是玩笑话。但是他从她的家庭开始说起,丈人,丈母的行为再说到他们的女儿胡因梦,给他的感觉就是这样子的了。事情起源于玛丽莲梦露的自杀。她的丈夫米勒活到老,活到了89岁,而梦露自杀的时候是30岁。1992年,米勒接受法国报纸专访时透露,他说梦露“有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倾向”。他说:“婚后我贡献所有的精力与注意力,全力以赴协助玛丽莲梦露解决问题,可惜成效有限。”1962年的时候,梦露自杀。李敖说,他的感觉就是,优秀的女孩子,优秀的女性,她们真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长以后,她们真的遭遇到了自我毁灭的危险,这个危险是哪里来的,还须研究。
女友晓荣也特别喜欢直率的李敖。不是说喜欢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这种个性。她笑着说,她的朋友戏谑她被李敖洗脑了,我却不这么认为。洗脑是因为一个人自己没主见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我们都是有自己想法自己生活准则的人,怎么可能轻易被洗脑呢?
记得有一次和小女交流,说起人与人之间的言谈。我说你来辨别一下哪种人更聪明?一种是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然后就去做什么,另一种人是,别人说什么,他要先想一想,然后再去决定做还是不做。小女很自然的选择了后一种人。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换任何人都会选后一种,但是,真正在实践的时候却未必。所以,有时说和做要联系到一起,要言行一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然网络上也不会有那句拿着泰戈尔的诗歌改编的话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耳朵到脚的距离。耳朵听到了,若是脚步不跨出去不去丈量不去实践,所有的事情则都不会成功 。呵呵!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来救世”,是贴在李敖身上的标签。媒体评论他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说到美色一层皮,提及这个观念是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同时,这个观念也是佛经里的观念。如是看下来,我的感觉却是想象法占了多数。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让人放下凡心,戒嗔痴,戒定慧,如此,方能修炼自己。
李敖的文字李敖的讲话,我在想之所以能吸引人,无非是他讲的都是实话,哪怕是他举的例子,也是,都是真实的事情。已经七旬高龄的他,自然阅历无比的丰富,丰富到举个例子已经无需想象和搜索,他人生的经历中任何的一个小小的事情都可以随手拈来,为他的文字或者是讲话做个有力的铺垫。
如是,喜欢李敖的文字,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