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价值
(2013-09-17 08:19: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
——《美国妈妈这样教自信》阅读心得
文/飞舞
讲信用、有礼貌、尊重他人,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如何教出乐观、勇敢、有主见、自主学习的好孩子?不宠不溺是教养的利器;尊重和爱教孩子认识自己;与其推着孩子前进,不如教他拥有自信。
摘录一些美式自信教养的准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亲情,从点滴小事累积而来
31、
32、
33、
34、 让孩子拥有藏起小秘密的自由
35、 随口承诺孩子,是信任崩坏的主因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性是一种隐私,但不该变得隐晦
57、
58、
教育是有技巧的,以上58条就是养育孩子的技巧。
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却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
其实,这些技巧也不是技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为人准则,如果父母以身作则,身正示范的话,那么,身教自然重于言教。
秉持“自信教育”的美国父母,不仅给孩子爱与尊重,更教导孩子肯定自己,因为自信的孩子更乐观、更勇敢。美国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喜欢什么,我要学什么,父母都给予充分尊重;长大了,找什么工作,娶谁做老婆,都是自己说了算。
我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也是关于描述美国人的,说美国人一辈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高兴他们就干什么,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如果他想当警察了,他就当警察了;若他想发明省油的汽车,最终他一定能发明。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从我们的角度看来,似乎有点自私,因为最多的就是想到的自己。
问题是,美国的可贵之处就是,认可人的这种自私性。兰德在《自私的德行》一书中有句经典的话:“你或许希望别人偶尔为了你的利益牺牲自己,你也许会不情愿地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不过你知道,这种关系将带来互相憎恨,而不是彼此愉悦。”
我在某一期的《读者》上也看到一篇关于描写美国人的文章,一位中国女子嫁了一个美国男子。闺蜜问及,为何嫁给美国人?她说:“他很特别,喜欢阅读,喜欢音乐。旅游去的时候,他妈妈问他,书带了没有?CD带了没有?而非国内的妈妈们叮嘱孩子注意穿衣保暖别受凉了等等。”除此,还有两件事令她大感惊讶,就是回国以后一大家子吃饭,她的母亲吃饭呛着了,咳嗽不止,一桌子的人,就他,一个美国人,第一时间起来为岳母轻拍后背,让岳母也大感惊讶。因为动作自然,毫无做作。同样的事情后来竟然又出现了一次,第二次也是吃饭时分,大舅不小心呛着了。他,这个美国人,也是,第一时间站起来,去帮大舅轻拍后背。整个过程动作自然毫无刻意讨好之嫌。
也许,这种良好的家教和素质,就是来自小时父母的自信教育。自信的人,温和、淡定、有修养。相比之下,一个以情绪化为主的人,又怎能和自信扯上边缘?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被熏陶的过程。人说,孩子出生伊始,其实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于,出生以后的环境和氛围。所谓,环境造就人才,环境塑造人才。
如何教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我想,只要掌握这些准则,并且父母自己率先做到的话,我们又何愁教不出一个出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