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后的听课反思(业务进修)
(2013-04-11 08:19: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随笔感悟工作 |
文/飞舞
某个知名学校,搞了个探究工程.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和探究搭上边.为此,学校弄了个青年教师探究课程大奖赛.因为这样一个活动,作为其中的一门参赛课,有幸倾听了这样一节探究的课程.
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上课的老师为了能将所讲的内容和探究搭上边,着实花了一些心思.也动足了一番脑筋.只是,过分的讲究了探究课程,注意了主体的框架,反而削弱了内容的渗透,这,未免有点本末倒置了.
上课的内容是《长城随想》,围绕着长城系列展开的一系列的内容延伸。
听下来,整堂课的思路的是比较清晰的。共有三大任务,三大任务里包含着七个小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创新。既然是创新,先要找内容,在内容展示的手法上看有没有创新。
有微探,有探究活动卡,每个大任务后有小结,有移调的探究,有作者创作思路的探究等等。
如果整堂课以探究作为主体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是音乐课。任何的探究都应该有其主体,是在主体上延伸出去的一种研究,才算是探究吧?这是我的一点浅薄的认为,也是对探究课程一点基本的认识。
当然,课听完后,同行们意见多多,毁誉参半。
而我的思考如下:
1、对学生来说,作为老师,要传达什么宗旨给他们?也就是说,我要让他们通过我这节课知道什么明白什么?我们上的是音乐课,要让学生从音乐中去领悟什么东西?
2、对听课的同行们来说,要让听课的老师听出点什么东西来?
这节课思路很清楚:三大任务、七个小探究。
这节课的宗旨也很明确:探究课。
理念很好:发现别人如何创新的,我们如何去学会创新?
方式也很好: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思考。
不足的地方:过分强调了创新,忽略了对主要内容的渗透。内容不渗透,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3、这节课有没有亮点?
有: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4、音乐课其实就一个主题:传达美。音乐的美的传播,无论何种音乐。通过音乐感悟生活,这种感受的引导做到了吗?
亦可能为因为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如何再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下,巧妙的让这种音乐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个很难的问题。
5、时代背景——现在
洋为中用。
反思——逆向思维。
无论何种方式,逆向正向思维均可,前提条件是: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前提下,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而诠释的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
凡事其实都是讲的一种状态,一种学习的状态,一种生命的状态,包括,这样一节小小的课。
无论是好课还是坏课,还是毁誉参半的课,都能让我从其中学到一点东西,这种状态,我很庆幸,感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