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在乎
(2012-11-15 08:47:36)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手记 |
文/飞舞
我在唱《天路》,还在钢琴上那三堆书里找谱子,边找边唱,边唱边找。耳听得他在厨房也随着我唱了起来,跑来跑去的小女也跟着哼唱了起来。
因为清唱,声线非常的清晰。一曲完毕,听得小女在问她老爸:“老爸,好听吗?”她老爸第一反应:“好听的,”旋即又改口,“还好,一般般啦!”他就是这样子的。
“妈咪,老爸一开始说好听,后来又说一般般,”她如实禀告。
“何必在乎呢?老爸在这方面又不是专业人士,我干嘛要在乎?即使老爸在这方面是专业人士,如果他说得不对,我又何必听呢?”面不改色的我,不慌不忙的回答。我想传递给小女这样一种理念。
只听得她自言自语:“对的,妈咪,非常棒!”
这样一种形式伤不了我,因为我觉得我唱得挺好的,这方面对自己还是挺有自信的。就算没有自信,我也得看看对方说的话值不值得我生气。
记得小女小时候老是被她老爸的言语所伤。经常,她会很生气的跑过来,大声的告诉我:“妈咪,老爸说我。”有时,还会哭。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抱抱她,那时她还小嘛,问她:“宝贝,你告诉妈咪,为什么老天会让人有两只耳朵?”
那个时候的她还奶声奶气非常委屈的哭着的回答我:“不知道。”后来我当我告诉她,就是当听到不好听的话的时候,一个耳朵进去了,那么这些不好听的话就会从另外一个耳朵出来,所以,不必生气。
她老爸的想法有时候也对,一个人不能在很顺的环境里长大,所以时不时的刺激她,锻炼她受挫的能力。稍稍长大以后,又有这种情况了。而且这种情况其实一直是反复出现的,生活中本身就充满了很多的矛盾,这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如何见招解招才是上策。再说人是有遗忘的,任何一种方法用久了也不是办法。后来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给她讲了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路边行走,遇见一个流浪汉。他看到流浪汉很可怜,他就想送一样东西给他。请问,如果流浪汉不要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还是谁的?
“还是那个人的,”她回答我。
“对了,”我大声的肯定他,“如果爸爸说了你认为不好听的话,你接受吗?”
“不接受,”她大声的回答。
“那不就对了,你还生气干什么?”我既肯定她又反问她。
从那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只听到她大声的回答“不接受”,不见她再来向我告状老爸的不是了。当然,会有很多很多的矛盾,这个,只是其中的一个。
我看刘墉的书,看到相关的一页,不禁莞尔。他说他初中时候到公园里参加写生比赛,有人围着他看。为了博得赞美,他操之过急的在不该渲染的时候渲染了,在该打背景的时候却画了前景,在画的过程中固然可能看来比旁边同学的好,完成的作品却是失败的。他说,渐渐地,我知道是不必把围观者放在心上。因为他们如果不内行,那品头论足的言语,根本没有价值;即使他们说得有理,也只能做个参考,毕竟作画的是我,不是他。
台湾的张晓风,文字非常有味儿。不但是作者还是编剧。有一次,一位演员很高兴的拿着报上的剧评宣读。编剧张晓风却淡淡一笑:“何必介意别人写什么?首先要想想,那写评论的人,有多少分量。他们说好,值得我们多高兴?他说坏,又能减损我们什么?”
对的,就是这样,无论好坏,我们过的是自己的人生,首先自己要学会定夺。为他人的言语所左右的自我,那不是一个淡定的人生。我的观点,如果对,就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不对,谁是谁?谁又认识谁?当然,在家里在家外,谁说的,值不值得,自己要学会分辨,不然,容易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而患得患失,那太对不起自己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