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地震灾区后为何还看《唐山大地震》
(2010-08-03 21:17:59)
标签:
杂谈 |
昨晚,终于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此前,听到一些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说,这是部烂片,去看的话无异于是找自虐。
没有看片子,而能非常肯定地做出“烂片”的判断,不知我们为何能如此放心里把自己对社会的判断权交给几个影评写手呢?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思想的懒惰。
很多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说,自己看哭了。也有人因为不哭,引起非议。比如一个叫熊培云的网友,因为在网上自称看完没哭,在微博上引起围攻。这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哭与不哭,据说被极少数的人当做“一个人是否是人”的标准。这个芜杂混乱的年代,荒唐的事情真是一件接一件。
有人说,明知道这是虚构的,还哭?这让我惊呆了,一时间几乎语塞。真实的纪录片和历史,很少能像《唐山大地震》一样让如此大面积的中国人消耗大量的纸巾擦泪。若因虚构而不值得哭,那所有常常催人泪下的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都不值得看了。
哭,有委屈困顿伤心之哭,有为忠肝义胆感动之哭,有为悲愤难鸣而哭,有为知音难求孤独而哭……能让人哭泣的艺术手段,自然依此种类繁多:讲述悲惨的故事,装可怜能骗取人的眼泪;故事里能凸显一些动人的情感,让人动情动性,也能让人掬一捧泪;故事能唤起有同境遇者的共鸣,忆及往事唏嘘不已,泪水也会止不住的流下来……
除了装可怜、弄惨状,能让人流泪的高明的艺术手段,无疑是很多的。但我们若一听到某部电影让很多流泪了就觉得是部烂片,就有些霸蛮武断了。
老实说,我看完片子没有流泪,仅在某几个片段瞬间曾有想流泪的感觉。冯小刚的故事对我显然还不够冲击,准备奉献的眼泪终于没能流下来。
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地震周年、2010年玉树地震,先后三次去地震灾区,所经历的、所看到的震撼人心的场景,太多太多。我的眼泪,因他们流过很多。
有过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再相信“艺术高于生活”这类话。生活中,永远有艺术家无法想象得到却震撼人心的细节。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只不过是对生活的模仿,有的模仿得很成功,有的模仿得很蹩脚。
2009年汶川地震周年前,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杀。看到这个消息后,我又看冯翔最后的绝笔,哭了。那眼泪,不是因觉得冯翔可怜或悲惨而落下,是因一个人不愿意屈从于浊世间的乱权苟活的悲壮落下的。
观众哭与不哭,不是一部商业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志。一部想让人哭的电影如果没有能够达到让人哭的效果,那只能说没找到观众的泪腺在哪里,或者说是不懂得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哪里。正如想让人笑一样,如果你挠的是后背而非胳肢窝,被挠的人当然笑不起来。
当然,人因各自经历、情感积累不同,需要引发其流泪的情感冲击强烈各异。正如我这种幼年饿过肚子的人,饿时吃个烧饼就能满足,而过惯了高品质生活的人,非要一碗白粥加上几样精致可口的小菜才能让自己的胃不觉得委屈。
在我看来,必须去看《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很简单:一个让近半国人都能哭泣的电影,值得我走进影院去看看,人们因何而哭,这也最直接接近社会群体心理的方式之一,这比读任何一个牛逼的社会学家写的社会心理学都管用。
电影院里,旁边坐着一对母女。看电影的时候,她们一边抽泣一边吃着爆米花。电影结束,她们有说有笑地夹在在嬉闹的人群中离去。是的,这不过是一部试图要赚5亿票房的商业影片而已,不承担宏大叙事的教化功能,更没有义务承担反思历史的政治任务,留在每个人心中的印记或深或浅,皆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