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伸he平衡净瞎掰

(2008-05-13 16:19:0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文章
 

全口“前伸he平衡”理论?净瞎掰――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网友说的:“前伸he平衡是用来前牙切咬食物的;其实不是,在前牙咬食物时,上下前牙之间有食物,不管多少大,后牙是绝对不接触的,不存在平衡的事;仅仅在切咬的最后,上下前牙接触时,后牙才接触(即前伸he平衡),这时才达到所谓的前伸he平衡”

 

首先我要向这位网友致敬:一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可嘉;二是用所谓的“前伸he平衡”理论,根本就无法驳倒这个论点。这位网友的合学知识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他挑战了教科书的经典理论,我却至今没有看见谁驳倒这个论点。无独有偶,我的偶像――郭天文教授在一次讲课中也说“嗯,有这么一种说法”转而继续讲“前伸he平衡”理论了;临床实际操作中,排牙及调磨的确没有谁敢离开它。其实,简单否定这个理论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也来就此谈谈自己看法。

 

还是从我系列文章2最后提出的问题谈起吧:

图形选择选第3个:

总义齿下颌边缘运动中切点在矢状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右边的局部放大图涉及到今天的关键全口“前伸he平衡”理论。

 

首先要有这样的概念:真牙和全口的“牙合”是不一样的(比如前伸he时);即使同一个人,一生中的“牙合”也是缓慢不断变化的(比如某人无磨耗与磨耗的牙);几何图形是为了让复杂的合学理论简单化,有棱角、纯直线的运行轨迹生理上是不存在的(这里所有图形都是“示意图”,上一篇文章基本是关于真牙,而本文多数是关于总义齿的,要分清)。
 

全口和真牙前伸合的不同,如下图所示:

 

说明:A是总义齿ICO,对应真牙的CRO,对应同一个下颌的位置。这是我们总义齿取得正中合的依据。有人管这个位置叫韧带位-建合的“可适位”;肌位为建合“最佳位”(其实临床大夫很难取到这个位置,更多是在韧带位建合)强烈提示注意:此时后牙尖窝交错,前牙不接触(参见教科书over bite, over jet示意图)。

 

B下颌少许前伸,前后牙均接触,后牙沿前导滑行,但此时后牙非尖窝交错了。A-B和长正中都是从后牙接触到全部牙接触,但是真牙的长正中是为了缓冲最大合力,保护前牙;总义齿是为了缓冲最大合力,保持义齿稳定。

 

C前伸至对刃,B-C运动过程中,真牙后牙不接触,形成Mutually Protected Occlusion;全口后牙接触,人为形成he平衡或至少“三点接触he平衡”,目的使义齿稳定。前伸时,后牙沿前导滑行(对应右图A-C);前牙沿切导滑行(对应右图B-C)。

 

我文中提到的名字可能和个别专家叫的不一样,您还是以图为主吧。我对what is this?不感冒,那是教材委员会吃皇粮的人的事情,而且各国的命名很难统一;我们需要深究的是why / how?

 

真牙前伸咬合纸印记如下图。黑色为牙尖交错合印记,绿色为前伸合,此图可作固定修复调合参考。

总义齿前伸要达三点接触平衡:前牙接触,7---7也接触,实际临床操作中,后牙接触在6和7都基本可以达到义齿稳定。如下图:

 

总义齿前伸合,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并不是三者相等,如下图,三者分别是30、20、10度。

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时,下颌前伸才会前后牙都接触,达到平衡,如下图:

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中,髁导是患者自身解剖结构的髁道决定,我们医生需要纪录且尽量准确反应在合架上;前导和切导是我们医生控制的,控制依据就是“前伸合平衡理论”。

 

根据: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稳定其中2个可以确定另一个;同时根据“克里斯坦森”现象,来转移患者的髁导。如下图,三者分别是:待定、“克里斯坦森”现象确定的楔形咬合纪录、0度。

 

总义齿排牙时,切导是人为确定的(约15°);髁导是从患者髁道转移来的;后牙的前导是我们在可调合架上,选排牙时根据前2者定的。如下图:

以上是“牙合”平衡理论,即牙有接触时的情况;而我们前伸咬合必然是从上下牙不接触,之间有食物时开始的,此时是没有“he平衡”可言的,就此来看,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个网友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那么此时的义齿稳定是谁来保证的?
答曰:义齿的固位力、和口頜肌群的协同固位力。前者书上介绍很详尽,在下就不啰唆了。我的偶像――郭教授曾成功为数名6.7岁“天真无牙”的患儿作总义齿,他们的頜弓条件极差,其固位力很大程度来自口頜肌群的协同固位!(教科书却未提及?)

 

谈到“前伸咬合上下牙间有食物时如何稳定”。我还想说个经验之谈,临床工作久,或者生活里可以接触到总义齿佩戴者的牙医会发现:他们是“刀不离手”的“刀客”――吃东西经常要用水果刀切为小块;他们爱吃脆而不是特别柔韧的东西。说明患者在尽可能避免义齿不稳定的发生,利用“前伸合平衡”理论。

 

所以,“牙合”和前牙“咬合”是不同的过程。咬合前期是“啃咬”,此时“he平衡”理论不存在,为了加强义齿稳定,需要义齿制作过程尽可能增加固位力,恰当的基托外形利于口頜肌群的协同固位,患者进食习惯和食物种类也需要调整、避免大口啃咬;咬合后期上下牙接触时,才属于“前伸合平衡”理论适用的“切割”过程。

 

至此,文中开头的问题我感觉回答清楚了。结合书本及临床加深理解吧.为了助兴,出一个小题目,答不来的推荐我做精品,推荐者到20名,我公布参考答案:
 
问题:“克里斯坦森”现象,总义齿蜡堤侧方运动中有没有?总义齿侧方运动中有没有?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