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业文章 |
全口“前伸he平衡”理论?净瞎掰――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网友说的:“前伸he平衡是用来前牙切咬食物的;其实不是,在前牙咬食物时,上下前牙之间有食物,不管多少大,后牙是绝对不接触的,不存在平衡的事;仅仅在切咬的最后,上下前牙接触时,后牙才接触(即前伸he平衡),这时才达到所谓的前伸he平衡”
首先我要向这位网友致敬:一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可嘉;二是用所谓的“前伸he平衡”理论,根本就无法驳倒这个论点。这位网友的合学知识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他挑战了教科书的经典理论,我却至今没有看见谁驳倒这个论点。无独有偶,我的偶像――郭天文教授在一次讲课中也说“嗯,有这么一种说法”转而继续讲“前伸he平衡”理论了;临床实际操作中,排牙及调磨的确没有谁敢离开它。其实,简单否定这个理论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也来就此谈谈自己看法。
还是从我系列文章2最后提出的问题谈起吧:
总义齿下颌边缘运动中切点在矢状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右边的局部放大图涉及到今天的关键-全口“前伸he平衡”理论。
全口和真牙前伸合的不同,如下图所示:
说明:A是总义齿ICO,对应真牙的CRO,对应同一个下颌的位置。这是我们总义齿取得正中合的依据。有人管这个位置叫韧带位-建合的“可适位”;肌位为建合“最佳位”(其实临床大夫很难取到这个位置,更多是在韧带位建合)强烈提示注意:此时后牙尖窝交错,前牙不接触(参见教科书over bite, over jet示意图)。
B下颌少许前伸,前后牙均接触,后牙沿前导滑行,但此时后牙非尖窝交错了。A-B和长正中都是从后牙接触到全部牙接触,但是真牙的长正中是为了缓冲最大合力,保护前牙;总义齿是为了缓冲最大合力,保持义齿稳定。
C前伸至对刃,B-C运动过程中,真牙后牙不接触,形成Mutually Protected Occlusion;全口后牙接触,人为形成he平衡或至少“三点接触he平衡”,目的使义齿稳定。前伸时,后牙沿前导滑行(对应右图A-C);前牙沿切导滑行(对应右图B-C)。
我文中提到的名字可能和个别专家叫的不一样,您还是以图为主吧。我对what is this?不感冒,那是教材委员会吃皇粮的人的事情,而且各国的命名很难统一;我们需要深究的是why / how?
总义齿前伸要达三点接触平衡:前牙接触,7---7也接触,实际临床操作中,后牙接触在6和7都基本可以达到义齿稳定。如下图:
总义齿前伸合,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并不是三者相等,如下图,三者分别是30、20、10度。
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时,下颌前伸才会前后牙都接触,达到平衡,如下图:
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中,髁导是患者自身解剖结构的髁道决定,我们医生需要纪录且尽量准确反应在合架上;前导和切导是我们医生控制的,控制依据就是“前伸合平衡理论”。
根据:髁导、后牙的前导、前牙切导三者协调,稳定其中2个可以确定另一个;同时根据“克里斯坦森”现象,来转移患者的髁导。如下图,三者分别是:待定、“克里斯坦森”现象确定的楔形咬合纪录、0度。
总义齿排牙时,切导是人为确定的(约15°);髁导是从患者髁道转移来的;后牙的前导是我们在可调合架上,选排牙时根据前2者定的。如下图:
谈到“前伸咬合上下牙间有食物时如何稳定”。我还想说个经验之谈,临床工作久,或者生活里可以接触到总义齿佩戴者的牙医会发现:他们是“刀不离手”的“刀客”――吃东西经常要用水果刀切为小块;他们爱吃脆而不是特别柔韧的东西。说明患者在尽可能避免义齿不稳定的发生,利用“前伸合平衡”理论。
所以,“牙合”和前牙“咬合”是不同的过程。咬合前期是“啃咬”,此时“he平衡”理论不存在,为了加强义齿稳定,需要义齿制作过程尽可能增加固位力,恰当的基托外形利于口頜肌群的协同固位,患者进食习惯和食物种类也需要调整、避免大口啃咬;咬合后期上下牙接触时,才属于“前伸合平衡”理论适用的“切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