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金属烤瓷牙备牙的大讨论4

(2007-12-03 13:55:18)
标签:

健康/保健

分类: 固定修复
 无意中看到在顾医生《烤瓷牙制备过程图片》后有位longlong22的仁兄的一篇回复,觉得其中有太多值得商榷之处,很容易误导年青的医生,决定写下这篇回复,期待longlong22兄能一并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longlong22兄在顾贺医生博客的评论原文如下:


以下引用longlong22在2007-11-28 8:57:28发表的评论:
dear dr顾:
很感谢您的回复,你的要求没有问题,本人现在正在university of texas进修,因本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14小时,所以一般我都是北京时间早上才有空,所以我会找时间和病号做一个发给你,也好互相交流,但现在可以先大概说一下我留言的基础:
1、现在很多牙医都被牙科技工所误导,以为牙修的越多越好,做的瓷牙越漂亮,其实这并不十分正确,一般瓷牙所须的空间大概1.8mm--2.0mm,所以很明显,顾大夫你修磨的牙厚度已经超出许多,我看应该有3.0mm,所以修磨的牙厚度越多,日后所做的瓷牙就越重,粘结效果就越差!
2、因为你修磨的牙太多,以致于整颗牙被你修磨的太圆滑,你没有留下应该有的固位角度,还好你的是后牙,要是前牙肯定完蛋!
3、咬合面:也因为你修磨的太多,所以你把咬合面的牙阜给磨的太平了,你要知道,当正常咀嚼时,一般压力大概有90公斤,但当侧方运动时,绝对超过100公斤,而你本身的支台齿并没有承受的地方时(因为你把它磨掉了,磨的太平了)压力会百分百由瓷牙所承受,而你的瓷牙因你修磨的太多,以致于瓷牙太厚,瓷太厚就比较容易裂,所以这是我说有崩瓷危机的原因!
最后希望这些解释能如你意,也对你的风度表示敬佩,正映了一句古话:“君子下马问前途,只问凶来不问吉!”而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良医上网秀绝技,只听忠言不听谗”,这是我送你的,你如果要更进一步知道牙科界的一些咨讯,我可以介绍一个人,就是现在在中国牙材界很红火的德国梅卡的代理商,他的负责人也是从我们美国德州大学牙医系毕业的,而他本身更有拿到牙材学硕士的学位,可能嫌做牙医累吧!因他本人是台湾人,所以他在台湾做梅卡跟多家厂商代理,做的很好,因前几年梅卡在中国做的不怎么样,德国人就把他找到大陆来开发,现在德国梅卡也就被他搞的红红火火的,因还没有得到他的同意,不敢告诉你他的太多,只能跟你说他姓陈,外号“东海弥勒”,想想看,我只是小沙弥,他已经是弥勒了,你可以想他有多厉害,他也曾经在我们学校担任助理教授,此人崇信佛教,有问题你就找他,绝不失你所望,最后祝你平安健康!

以下是我的回复:


不知楼上进修的这位仁兄在国内或者国外是否一直在做修复临床。至少从顾医生展示图片中的定位沟磨除的车针直径来说,我看最多是1.5毫米(这还仅仅是咬合面),我想,无论从哪个面来看都不可能到“我看应该有3毫米”那么夸张的数字。不知老兄的估计是怎么个依据?
   关于仁兄说到的瓷牙越重,可能固位力越差,听得好似天书,从课本中找到影响粘接的因素,好像有粘接面积的大小,粘接剂,预备体的锥度,粘接面的清洁程度等。好像找不到修复体的重量会影响粘接的效果。照这个理论,瓷贴面的粘接效果是最好的,前牙冠折后如果瓷部分冠的粘接力不如瓷贴面。太想当然了吧。
      关于粘接,我只讲讲我自己的粗浅的理解,修复体的锥度一定的范围内,修复体越密合,其固位力越好,粘接的效果也越好。从这点上讲修复体表面需要抛光增加细微的结构,甚至需要橡皮杯抛光。不知老兄“以致于整颗牙被你修磨的太圆滑,你没有留下应该有的固位角度,还好你的是后牙,要是前牙肯定完蛋!”这样的观点来自何方?是有文献依据,教科书依据还是老兄的臆测?
     关于预备体的锥度问题,在国际牙科名著系列《牙体预备基本原则》一书第六页提到,“临床上很难达到理想的预备体锥度,医学院学生的预备体锥度在13~29度,义齿加工厂的数据是平均20度,KENT等研究显示,受牙齿在口腔中的位置和可视程度的影响,熟练医师完成的预备体锥度平均在8,6到26。6度。  有人提倡在预备体总体锥度为16度,这样在临床既容易做到,也可以保障足够的固位力。
     顾医生那颗牙预备体的锥度已经很漂亮了,不知老兄觉得他的锥度在你臆测看来应该是多少度,不知老兄是否可以上传你的预备体照片让我们看看?
   
   第三,关于预备体后烤瓷牙的瓷层厚度问题,确实,当瓷层厚度大于2毫米时,是很容易崩瓷的。但是图中的图片我实在看不出哪里可以作出2个毫米厚瓷层的烤瓷冠。
  关于咀嚼力的数值,我想查证后我会作出我的置疑。
   综上所述,我得出我的一些结论,希望与longlong22兄商榷:
   第一,longlong22兄应该不是修复研究生毕业,或者修复出身的牙医,或者是修复理论很扎实的那种。要不不会把这么多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此妄语
  第二,临床大家都可以做,但是原理就那么多,没有那么多的什么“瓷牙越重,粘接效果越差”的理论。
欢迎longlong22兄讨论,但是请别意气用事的给我们扣那么多帽子,说什么不接受意见之类的。我想这个心胸我们还是有的,悬壶老兄、从纽约到东京,这些朋友常给大家提意见,我还一直心仪想见到他们。
我们欢迎的是在事实基础上的扎扎实实的讨论,不是想当然,更不是妄想臆测,脱离已有的研究、基本的事实。我想,这可能是顾老弟删除你的这篇评论的原因。
  第三,希望longlong22兄多读读书。现在国内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大清早利用点时间来回答你的问题,感谢这位大师的指教,现将你的问题说明如下:
1、看来这位大师只会一种备牙法,你说的没错,现牙科的思考方向是伤害牙越少越好,能做根管的,绝不拔牙,所以你说的1.2mm—1.5mm是chamfer式备法(现今最常用的),但大师你可能不知顾大夫备牙法是shoulder式,shoulder式的备牙法是绝对要1.8mm--2.0mm,所以我会如此说是针对这个case来说,并不像大师你是评论现今的趋势,但你也说出我不敢说的话,是有点落伍了!

王宁--
呵呵,本来不想讨论了。但是看到这些话,由不得想与老弟讨论一下。
我找遍手头的书,关于chamfer肩台的具体说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合于铸造金属修复体的边缘,适合于金属烤瓷冠的舌侧金属边缘
第二,chamfer肩台翻译为无角肩台,或者是浅凹肩台,宽度一般是0.5毫米(见北京大学医学教材)。
第三,是有比较深的chamfer,叫heavy chamfer,我们可以翻译为深凹肩台。但是你说得chamfer要1.2到1.5我认为太多了。
第四,shoulder肩台,或者我们叫有角肩台,“绝对要到1.8~2.0毫米”,这点实在不敢苟同,不是我苏建宏和你咬文嚼字,抠数字,实在是你的记忆太差,你知道你写出这个数字,还信誓旦旦的作为访问进修学者 的名头,要毁掉多少年轻的医生和患者的牙齿?在你写这些数字前,作为你的论据前,是否过过脑子?是否翻翻书,查查数字。对于亚洲人,如果这么宽的肩台,牙早没了。当然,我期待你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你对肩台宽度的理解与锥度的理解一样,是近远中加起来的宽度。但是这种理解和表述本来就是错误的啊。

第五,我想不论说顾贺医生,还是和你讨论问题的沈阳的王宁“加工业务”。就是北医的教授来了,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大师”,大家都是毛头小伙子,这么说话,不知你是夸人呢?还是其他。

一句话,期待你扎实的讨论,有依据的讨论
 
作者:billwang 日期:2007-11-28 13:48:39

http://blog.kq88.com/UploadFiles/2007-8/812372993.jpg原来这位仁兄在德克萨斯大学进修。
这里有几点想跟兄台说一下:
1、1.8~2mm的备牙量只是在前牙切端和后呀的合面的需要量,轴面只需要1.2~1.5mm,兄台所说的备牙量是不是有些太落伍了。也许是我们落伍了,美国牙医都这么备?
2、一般人日常的咬合力是100~150n(牛顿,1公斤等于9牛顿),请问仁兄你吃什么时都用这么大力吗?
3、的确瓷面太厚容易崩瓷,但崩瓷的主要原因是咬合是在瓷层上出现的压力和拉力,如果说顾兄这颗烤瓷会出现崩瓷的话,原因只有一点——没有在河面制备120°~140°的咬合窝。
现在有些加工厂确实很喜欢捧医生和误导医生,不过一些材料商在这点上做的还不如加工厂呢,采取的是变着法的误导。
我说的对吧!

 

 

 

[ 2007-11-28 21:25:40 | By: longlong22 ]
 
http://blog.kq88.com/images/ico_default.gif多谢苏兄指教,是的,我是该多读书,所以我继续出国深造,但该多读书的应该不只是我,更应包括苏兄大哥你哦!但我想苏兄大哥更须要眼镜吧!为何?
1、难道苏兄大哥没看出顾大师的咬合面是平的吗?难道苏大哥的瓷牙咬合面都是平的?不然怎么会看不出那里会超出2.mm呢?介绍你读“牙齿形态学”。
2、我说顾大师修磨的太圆滑了,是说整体备牙形态并非有无
polish,这点请先搞清楚,再来就如你说的,修复体越密合,其固位力越好,你说对了,那请问是有形态有角度的备牙修复体比较容易密合,还是圆滑的备牙修复体比较容易密合?回去问一下你的老师吧!(我是说整体形态,并非细部的polish,拜托请别再扣我帽子!)
3、瓷牙越重,粘结效果越差,竞然苏大哥会说没有这种理论,哦,天啊!瓷牙越重,所承受的咬合压力越重,咬合压力越重,粘结力当然会降低啊!那我请问你,一颗牙的粘结效果比较好,还是十四颗牙的粘结效果比较好?
最后感谢苏大哥鼓励我多读书,我想让我们一起多读书吧!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瓷牙越重,粘结效果越差,竞然苏大哥会说没有这种理论,哦,天啊!瓷牙越重,所承受的咬合压力越重,咬合压力越重,粘结力当然会降低啊!那我请问你,一颗牙的粘结效果比较好,还是十四颗牙的粘结效果比较好?”
 
 
 
 


老弟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会做上牙14颗冠的连冠么?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讨论就此打住吧

人生很多时候,在国内和在国外是一样的,国内不努力,出了国又能如何啊!
扪心自问,你国内的书读得如何?国外的书又如何?是不是有夹生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