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榜样——斯坦福大学 3

(2007-06-01 14:34:22)
分类: 专业文章
 
三、斯坦福大学的主要特点 
     
    斯坦福大学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没有像哈佛、耶鲁一样悠久的历史。这所年纪刚过100岁的大学,比起东部那些建校300多年的大学来,真像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情绪高昂的少年。它没有沉重的过去,没有岁月在它脸上刻下的沧桑,也少了一点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感。斯坦福有的是机会和可能性,有的是年轻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朝气,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1.自由创新的校风 
    首任校长乔丹向师生和来宾发表的激动人心演里说:“我们的大学虽然是最年轻的一所,但她是人类智慧的继承者。凭着这个继承权,就不愁没有迅猛而茁壮的成长”;“我们,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本大学的第一年,要奠定一种基础,使之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延续而永在……它不为传统所禁锢,不为外物所阻碍,它将一往无前";"我们要把受过教育的人的无价之宝传给学生,把获得真理的力量传给学生"。他宣布:“我们师生在这第一学年的任务,是为一所将与人类文明共存的学校奠定基础。这所学校决不会因袭任何传统,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挡住她的去路,她的路标全部是指向前方的。”“自由之风永远吹”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校训的含义就是鼓励和保证学生和教员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 
    但自由不等于没有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种开明自由的校风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开办之日起,斯坦福大学就采用德国的模式,在教学的同时突出研究,在办本科的同时强调研究生培养。一个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为几代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产生了许多影响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学者,并出现了已经或可能改变世界的种种设想。她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成就,使她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研究园区 
    斯坦福研究园区是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被誉为“研究园区之父”。 斯坦福也成为美国和全世界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
    特曼提出的一个构想—这便是斯坦福大学的转折点:将一千英亩大学的土地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 
    由于建立工业园区,斯担福使自己置身于美国的前沿。“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菁英云集、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35%以上的“硅谷”。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所重重包围,与高科技、与商界、更与实用主义和开拓精神这些典型的“美国精神”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呼啸而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而随着美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太平洋沿岸地区倾斜,美国社会、文化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的西海岸,这个充斥着亚洲和中南美洲移民的地区,越来越成为美国21世纪最有希望的地区。 
    3.一流教授 
    1950年,当时的副校长特曼教授认为,高校的未来在于人才。他认为,大学不仅是求知的处所,它们对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区的声望,都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而且要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第一流的教授”。  
    当时的斯坦福对名牌教授并没有吸引力。为此,特曼提出了他的“学术尖端”构想,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吸引顶尖人才。“只要有好的教授,他们就会吸引政府的投资,也会吸引研究生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使学校兴旺发达”。其实,这也是特曼教授的一个预见:努力提高斯坦福的声誉和实力,以在未来不远的政府投资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教育经费。 
    特曼教授“学术尖端”构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树立若干学术上的顶尖学科。他认为,首先的突破口有3个: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事实上,物理和电子工程直至今天也还是使斯坦福大学享誉海内外的两大优势。  
    正是基于以上招揽出色人才和造就尖端科系的“学术尖端”构想,特曼教授和当时的校长华莱士·斯德林决定把斯坦福的土地变成金钱,而把钱——通过聘请著名教授——变成了学术上的威望。他们的办法就是如此简单,出租土地为学校挣钱,再用钱聘请著名教授。幸好,在原来老斯坦福的赠予书内,写明了这些馈赠的土地(斯坦福校区)不许出售,但没有禁止出租。 

http://202.195.176.77/bbs/pic/reply_a.gif3"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