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赣州市中考质量分析报告(下)
(2012-09-29 08:50: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注教育 |
(五)2009-2012年各县(市、区)中考文化总均分变化趋势分析
我们跟踪统计了2009—2012年全市十九个县(市、区)中考文化总均分排名的变化趋势,制作了表四:2009—2012各县市区中考文化总均分排序得分对比表与复合柱状对比图,可以动态的反映每一个县(市、区)这四年来的进退步情况及在全市的位置。
表四:
说明:以上表格中的数据以“名次(得分)”形式呈现,公式为:得分=20-名次。
三、今年中考质量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1.尖子生不多,分布面不均衡。全市720分以上人数1145人,只占报考人数的1.17%,且绝大多数分布在章贡区、南康、于都、信丰、瑞金和安远六县(市、区)。有的县尖子生人数极少,如:兴国县只有2人,占0.02%、大余县4人,占0.15%、全南县7人,占0.59%,而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又是我市高考时冲击名牌大学的主力军。
2.有的县(市、区)退步较大。今年,优秀段(680-719分)人数比例减少的县(市、区)为:大余县(-8.20%)、兴国县(-4.49%)、黄金开发区(-3.35%)、南康市(-2.47%)等;优良段(640-679分)人数比例减少的县(市、区)为:兴国县(-5.04%)、上犹县(-2.72%)、全南县(-2.21%)、于都县(-1.97%)。
3.个别县市出现进一步下滑趋势。如大余县2012年有八个学科均分排名落在全市后六名,而去年有七个学科均分排名落在全市后六名。
4.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之间多数学科平均分极差值较2011年有所增大,学科之间的差距均有所扩大,特别是英语、化学、数学三门学科。2012年全市中考英语平均分67.56分、及格率46.22%,均分的极差值达±18.91分;化学平均分59.33分、及格率51.35%,均分的极差值达±14.54分; 数学平均分76.1分、及格率60.86%,均分的极差值达±12.30分;远远高于其它学科。
5.各县(市、区)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县(市、区)之间初中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各县(市、区)学科均分总和的极差值从2011年的±54.19分,扩大为2012年的±92.91分;崇义、章贡区、黄金区、安远、定南等五个县(区)中考文化学科均分总和超过全市均分总和15分以上,其中崇义县超过全市均分总和46.61分,章贡区超过37.51分;寻乌、会昌、兴国、大余、全南等五县的中考文化学科均分总和低于全市均分15分以上;
1.学校管理不精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教学常规管理上,没有树立全过程教学质量观,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管理不到位,只重视考试的结果评比,忽视对教学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的管理。二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办法,管理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构建、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随意性强,人为性强,内容单一、方法单调,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起到引导作用。三是很多学校办学无特色,缺乏创新意识。有的校长执行者的角色过头,改革者、创新者角色不够,缺乏对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不研究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制约我市初中教学质量的内在原因。
2.初中师资力量不强。一是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专任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学科结构失衡,政、史、地、生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少,不少学校存在类似体育教师教语文、音乐教师教地理等现象。二是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外流明显。由于社会用人市场的开放性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使农村初中学校很难留住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对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3.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实效性欠佳。这是影响我市初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原因。表现为: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缺乏深刻理解,不能驾驭教材,表现为上课是溜课本,随意性强,三维目标不达成。二是教师独霸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生学的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课堂教学结构偏废。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仅定位过分重视程序知识而忽视陈述知识,导致学生的迁移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教师过分重视外显知识而忽视内隐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四是教师对有效的课程资源缺乏整合。如课外读物、音像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意识不强,教学情景单调,课堂容量不大,效率不高。
4.县级教研队伍薄弱,指导学校教科研力量不足。大多数县(市、区)教研队伍不健全,学科不配套,教研室普遍存在编制不足、人员不齐、学科不配套、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学校教科研氛围不浓,实效性不高。一是不少学校存在教研组弱化和虚化现象。有的学校教研组工作被动应付,活动主体单一,教研活动在时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有的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教研缺乏内涵和创新;有的学校教研组被备课组取代,教研组不复存在。二是集体备课的形式化、敷衍化倾向,备课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三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管理体制不顺。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有利于大规模学校的细化管理,但在强化年级组管理的同时。教务处的学科教学业务管理、指导和调控功能相对削弱。
6.应考的教学资料质量不高,多数教师命题水平不高,能力差。省新华书店发行的资料时效性较差,题型较陈旧,影响复习效果。大多数教师缺乏命题能力,给学生的训练题和试题都是从现有的资料随意拿来的,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自己创设训练题试题。
1.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党政对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对初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是初中教育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各地、各校要积极争取上级党政的关心与支持,进一步从政策机制、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强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建设。
2.狠抓三个“瓶颈”,促进初中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目前制约我市初中教学质量的“瓶颈”主要有三个:一是校际发展不均衡,存在大量薄弱学校;二是学科发展不均衡,存在薄弱学科;三是学生发展不均衡,存在大量学困生。
要有效突破瓶颈:对薄弱学校,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初中学校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学校要认真分析现状,剖析成绩落后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三要改革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考评奖励方案,激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对薄弱学科,加强政、史、地、生等薄弱学科建设,关键是要将这些学科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对待。具体来说,要做到“六个一样”,即一样按课程计划开课,端正教育思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基础年级开齐这些课程,开足课时;一样安排任课教师,选拔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专任教师任教,并保持相对稳定;一样进行培训和提高,注重这些学科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样安排教学时间和作业时间;一样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在教学过程管理中,抓好这些学科的质量监控;一样进行考评和奖励,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依据考试成绩进行考评和奖励。
对学困生,一是要提高转化学困生的认识。二是要建立转化学困生责任制,每个教师负责若干名学困生,对症下药,弄清学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化工作;三是要注重学困生情感教育,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加强学困生意志品质培养;四是要开展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有效方法,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挖掘学困生内在潜能,增强学困生自信心;五是要对学困生特殊照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行“三个优先”,即演板优先、提问优先、面批优先;学习生活上做到“六个一”:即每节课至少给学困生一次发言机会;每周给学困生一次成功体验;给每个学因生找一个好伙伴;每月和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对学困生至少家访一次;每天对学困生说一句鼓励的话。
3.要落实常规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无秘诀,成功在常规。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向常规要质量的思想理念,认真组织学习《赣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常规教学过程管理,抓实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常规教学效益。
4.抓实教研,切实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加强县级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健全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二是要落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校本教研要着重抓好集体备课和现场研讨。集体备课要形成制度,制定详细方案,要有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并形成操作意见。集体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可以以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现场研讨,课型模式的研究等方式进行,通过研究课、比武课、汇报课、过关课、一师一课、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开展现场研讨,少开展作秀课、表演课。三是要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推广,要将研究成果纳入常规,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四是要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建立师带徒制度。每位新到岗教师都要有确定的指导老师,指导教师要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全面负责;要给青年教师创造发展的条件,提供发展的空间,搭建发展的阶梯,通过磨练和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提高和发展。
5. 要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创新学校管理。校长要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意识,亲自抓教学质量,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管理中要坚持以“师”为本,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管理;要支持教师的在职学习,提高学历水平。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多元平台,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