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尔扈特东归变》

(2025-10-24 09:10:24)
标签:

土尔扈特

东归

华夏

皇帝

渥巴锡

『变文』一则

《土尔扈特东归变》

/金学孟

(一)韵文开篇(唱)

悲歌起念故乡

厄鲁特部起纷争,土尔扈特西迁行。

沙俄重压苦难承,故土遥望梦难平。

渥巴锡汗立壮志,率部东归破坚冰。

(二)散文叙事(说)

漫漫征途的苦难与坚韧

乾隆三十五年冬,渥巴锡召集部众,毅然举旗东归。沙俄闻讯,遣兵围追堵截。部众携老幼、驱牲畜,踏雪原、穿戈壁。途中缺粮少水,疫病蔓延,不少人倒在征途。然故土之念支撑众人,遇敌则奋勇拼杀,逢险则携手共渡。从伏尔加河到伊犁河谷,万里征途,土尔扈特人以坚韧书写传奇,终见希望曙光。

(三)骈赋抒情(唱)

荣耀归来与民族赞歌

伊犁河畔,旌旗招展;各族同胞,欢心开颜。

渥巴锡献降表,赤诚昭日月;乾隆帝施恩泽,怀柔暖心田。

赞其壮举,感其忠勇;叹其坚韧,敬其赤胆。

血脉相连,不分彼此;民族团结,万古江山。

(四)文赋收尾(说)

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

土尔扈特东归,非独一部之迁徙,实为民族之壮举。它彰显故土之念深植人心,见证民族团结坚不可摧。此壮举,载于史册,传于后世,为中华儿女注入爱国情怀。今虽时移世易,然其不屈、忠诚、团结之精神,仍熠熠生辉,激励后人守护家国,共筑盛世华章。



《土尔扈特东归变》说唱乐器配置方案

一、核心乐器配置原则

民族性优先:选用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乐器,贴合土尔扈特部文化背景;

场景化适配:根据“西迁苦难 - 征途艰辛 - 东归荣耀 - 精神传承” 的剧情线,动态调整乐器组合;

唱说差异化:唱段强化旋律乐器与和声支撑,说段侧重节奏乐器与氛围音效。

二、分段落乐器配置详情

(一)韵文开篇(唱):苦难启程

核心情绪:悲凉、壮阔、隐忍

乐器组合:

主奏乐器:低音马头琴(拉奏长音,奠定苍凉基调,对应“悲歌起兮”);

旋律辅助:托布秀尔(哈萨克族弹拨乐器,轻快拨弦穿插,表现“西迁行”的迁徙动态);

节奏支撑:羊皮鼓(缓慢敲击,每句结尾加重,呼应“破坚冰”的坚定);

氛围音效:呼麦(低沉人声和声,无歌词,仅用哼鸣”增强民族史诗感)。

配置逻辑:以马头琴的“悲”对应故土难离,托布秀尔的“动”表现迁徙历程,羊皮鼓的“重”凸显决心,呼麦则强化草原民族的文化标识。

(二)散文叙事(说):征途艰辛

核心情绪:紧张、悲壮、坚韧

乐器组合:

节奏主导:蒙古鼓(加快敲击频率,强弱交替,模拟“围追堵截”的紧张感)+ 马鬃琴(弹拨短音,如马蹄声,对应“踏雪原、穿戈壁”);

氛围铺垫:口弦琴(细微颤音,表现“缺粮少水、疫病蔓延”的悲凉);

情绪转折:忽雷(唐代古乐器,低音共鸣强,在“奋勇拼杀、携手共渡”处加入,增强力量感)。

配置逻辑:说段无需复杂旋律,以“节奏 + 音效”推动叙事 — 蒙古鼓控速,马鬃琴还原场景,口弦琴与忽雷分别对应苦难与抗争,让听众通过声音“看见”征途。

(三)骈赋抒情(唱):荣耀归来

核心情绪:喜悦、庄重、激昂

乐器组合:

主奏乐器:高音马头琴(明亮旋律,对应“旌旗招展、欢心开颜”的喜悦);

和声支撑:雅托噶(蒙古族弹拨乐器,密集和弦,表现各族同胞”的热闹氛围);

节奏强化:达甫(维吾尔族手鼓,轻快节奏,配合“赤诚昭日月、怀柔暖心田”的明快情绪);

仪式感补充:铜钦(藏族长号,低沉长音开篇,对应“献降表、施恩泽”的庄重,增强历史厚重感)。

配置逻辑:从“悲”转“喜”,乐器音色全面提亮 — 高音马头琴替代低音款,雅托噶的和弦替代单一弹拨,达甫的轻快替代羊皮鼓的沉重,铜钦则用仪式感凸显“民族交融”的核心主题。

(四)文赋收尾(说):精神传承

核心情绪:厚重、悠远、激励

乐器组合:

氛围主导: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器,多声部和声,营造“历史回响” 的深远感);

节奏收束:编钟(缓慢敲击,每段结尾一声,对应“载于史册、传于后世”的庄重);

情感升华:马头琴+ 雅托噶合奏(重复开篇马头琴旋律,但转为明亮音色,与结尾“熠熠生辉、共筑盛世”形成呼应,完成情感闭环)。配置逻辑:以“和声 + 低频乐器”强化历史感,编钟的“古意”对应史册记载,马头琴的旋律呼应开篇,让“苦难 - 抗争 - 荣耀 - 传承”的情感线通过乐器呼应完整落地。

三、演奏注意事项

乐器切换自然:如从“征途艰辛”到“荣耀归来”,需先减弱蒙古鼓与口弦琴,再渐强高音马头琴与达甫,避免情绪断层;

人声与乐器平衡:说段时乐器音量需低于人声,唱段时乐器与人声同频,呼麦、铜钦等音效类乐器仅作辅助,不抢主线;

文化细节把控:马头琴演奏避免过度“悲情”,在收尾段需突“明亮感”;呼麦选用“低音呼麦”,避免高音呼麦的尖锐感,贴合历史厚重主题。



《土尔扈特东归志》

/金学孟

(鼓乐声起)【西江月引】漠北寒风嘶马,伏河冷月惊鸿。百年辗转转头空,故土长萦魂梦。汗血染红戈壁,悲歌穿透苍穹。等闲千嶂自从容,九死丹心与共。

(琵琶渐急)【烽烟录】昔厄鲁特四部相争,土尔扈特举族西迁。然沙俄苛政如虎,百年苛敛似刀。渥巴锡汗铸铁誓,饮冰河以砺肝胆,枕刃而待天时。值沙俄征丁令下,十七万部众歃血盟天:"与其为奴异域,何如东向效死!"

(忽转二黄慢板)【征途记】己丑年冬,渥巴锡焚穹庐、断归路,携部众驱驼马,踏雪原而东。沙俄遣哥萨克骑兵八路截杀,老幼持骨镞以铁妇孺拆车辕而为兵戈。额济勒河畔,三昼夜血战,河水尽赤;莫尼泰草场,七昼夜饥寒,嚼雪吞毡。

(弦乐转为清角之音)【归心赋】观其征途万里:越哈萨克丘原,横渡乌拉尔河,穿巴尔喀什雾瘴,翻阿拉套雪山。部众折损过半,渥巴锡幼子夭亡于途,其妻手掬冻土为冢,泣血而歌:"此去长安九千重,埋骨犹向东方风!"

(编钟忽鸣)【盛世逢】历八月余,终抵伊犁。残部七万众,衣衫褴褛而目光如炬,形容枯槁而脊梁似松。伊犁将军驰报:"虽蓬头垢面,然持前明敕印者众,怀揣故土青稞者多。"乾隆赐宴避暑山庄,渥巴锡献永乐八年敕封玉册,帝抚之叹曰:"此赤子之心,虽金石不能夺也!"

(云锣渐远)【青史鉴】今观东归画卷:白首妇推冰河,髫儿执弓卫亲族。沙俄火枪列阵在前,雪山绝壁横亘于后。其志也,较苏武之节不逊;其勇也,比班超之师何惭?此非独部族迁徙,实中华精魂之彰显—任星移物换,归心永系华夏;纵地裂天崩,热血不冷炎黄。

(尾声转清商调)【千秋颂】伊犁河水日夜奔涌,犹闻当年驼铃阵阵;格登山碑巍然屹立,长记东归浩气堂堂。今有白发额吉,仍将故土之土缝入孩童的荷包;牧马汉子,尚能指认祖先箭镞磨亮的星光。此般传承,正是:万里东归路,丹心照古今。血脉连朔漠,浩气贯昆仑。

变文的前世今生

一、变文之“前世”:起源与兴盛(唐代)

变文并非凭空诞生,其形成与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传播需求深度绑定,是“宗教功能”与“民间审美”结合的产物。

1. 起源背景:宗教传播的“本土化创新”

核心动因:唐代佛教鼎盛,为让不识字的平民理解深奥佛经,僧侣将“转读佛经”(诵经“俗讲”(用白话讲解经文)结合,改编为有“唱”有“说”的叙事形式,即变文的雏形。

名称由来:“变”本义为“转化、变现”,变文通过“说故事”的方式,将佛经中的抽象教义“变现”为具体的人物与情节(如佛陀生平、因果报应故事),故称“变文”。

载体辅助:早期变文常与“变相图”(描绘佛经故事的壁画、卷轴画)配合,“看图说故事”,形成“文图互证”的传播模式,常见于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

2. 兴盛阶段:从宗教到世俗的“内容扩容”

题材突破:中唐后,变文不再局限于佛教内容,开始融入历史故事(如《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民间传说(如《董永变文》),甚至现实生活题材,成为全民喜爱的“通俗文学”。

传播场景:从寺庙“俗讲”走向市井瓦舍,专业的“变文艺人”出现,他们在茶馆、集市表演,用生动的“唱说”吸引听众,形成类似“说书”的民间艺术形式。

文本特征:此时的变文已形成固定结构— 开篇用“唱”(韵文)定调,中间用“说”(散文)叙事,结尾用“唱”(韵文或骈赋)抒情,与你之前的《土尔扈特东归变》结构高度契合,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变文之“转折”:衰落与隐现(宋至明清)

唐代灭亡后,变文因社会动荡、文化政策变化逐渐衰落,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变体”形式融入其他文学体裁,成为文学发展的“隐性基因”。

1. 衰落原因:多重因素的“合力挤压”

宗教政策调整:宋代统治者对佛教“俗讲”限制加强,禁止僧侣在市井随意宣讲,切断了变文的核心传播渠道。

文学体裁竞争:宋代话本(如《碾玉观音》)、诸宫调(如《西厢记诸宫调》)兴起,这些体裁在“叙事性”“娱乐性”上更胜一筹,逐渐取代变文的民间地位。

文本保存困境:变文多为民间艺人的“口头脚本”,很少被官方收录,加之唐代纸质文献保存难度大,仅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00年发现)留存下百余篇变文抄本,成为研究变文的核心史料。

2. 隐性传承:融入其他文学形式

对说唱文学的影响:元代散曲、明代弹词、清代鼓词,均继承了变文“唱说结合”的结构,如弹词的“开篇唱”“中间说”“结尾叹”,与变文一脉相承。

对戏曲的渗透:元代杂剧的“科白(说白)”与“曲词(演唱)”组合,本质是变文“说 - 唱”模式的戏剧化升级,部分剧目(如《汉宫秋》)甚至直接改编自唐代变文题材。

三、变文之“今生”:现代传承与创新

进入近现代,随着敦煌学的兴起,变文重新进入学术视野,其“唱说结合”的叙事智慧,更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焕发新生。

1. 学术研究:从“文献整理”到“文化解读”

20世纪初: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整理敦煌变文抄本,出版《敦煌变文集》,首次系统呈现变文的文本面貌,确立其“唐代通俗文学代表”的地位。

当代研究:学界不仅关注变文的文学价值,更从“宗教传播”“民间文化”“语言演变”角度解读 — 如通过变文中的白话词汇,研究唐代口语发展;通过题材变化,分析唐代民间审美趣味。

2. 创作创新:从“传统借鉴”到“现代转化”

文学创作:创作的《土尔扈特东归变》是典型的“现代变文”,继承了“韵文唱 - 散文说 - 骈赋抒情”的传统结构,同时将题材从古代故事转向民族历史,赋予变文新的时代内涵。

艺术呈现:在舞台表演中,现代艺术家将变文与“音乐剧”“说唱”结合,如用民族乐器(如你之前关注的马头琴、呼麦)搭配变文唱段,打造“传统形式 + 现代审美”的演出,让变文从“文献”变为“可听可看”的活态艺术。

文化意义:如今的变文,已成为连接“唐代通俗文学”与“当代民族叙事”的桥梁,其“用通俗形式讲深刻故事”的核心特质,仍在启发着创作者 — 无论是历史题材写作,还是民间文化传播,都能从变文中汲取“让传统活在当下”的智慧。

四、变文的核心价值:跨越千年的“叙事智慧”

纵观变文的“前世今生”,其生命力源于两大核心:

形式灵活性:“唱说结合”的结构,既能用韵文传递情感(如作品中“悲歌起兮念故乡”),又能用散文清晰叙事(如“漫漫征途的苦难与坚韧”),兼顾“文学性”与“通俗性”;

内容包容性:从佛经故事到历史传奇,从古代民间到现代民族叙事,变文始终“近受众”,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与形式,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 — 这正是变文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借鉴的根本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