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故,并不仅仅为了知新

(2009-09-06 19:53:34)
标签:

文学

外国文学

生活

人际

杂谈

分类: 译事闲聊

温故,并不仅仅为了知新

 

 

 本周,将几年前在《太原日报》发表了的部分译文翻出来,发到博客上嗮嗮,算是一种温故吧。

 我与《太原日报》的“因缘”,说起来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那是在2005年12月下旬,《太原日报》副刊编辑李惠在译林论坛发了个贴,用的名字是李惠_索,所以我以为是李惠索,就用这个名字与其联系。说来你都不会相信,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李惠编辑的真实姓名和性别,只是在其复信中看到落款为李惠,我才称其为李惠编辑。李惠编辑在贴子里称自己负责的板块有外国文学,请网友支持。在此之前,我基本上是吊死在一棵树上,即除了《译林》,几乎是不向其它报刊投稿。看了贴子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给李编发了一个小短篇。过了20多天之后,也就是2006年1月18日,才收到李编的回复。李编说是因事一直没有上网,所以迟复,同时也告译稿留用,希望得到继续支持。见李编如此客气,我即把刚译好的另外3个小短篇全都发给李编了(原打算是为《译林》翻译的),而李编的回复是全部留用。2006年3月6日,《太原日报》登载了我的译稿《涂口红的女人》,7月17日登载了《奶奶的玫瑰》,11月13日登载了《起飞之前》,12月11日登载了《统治世界的桔子》,当年就将我发过去的4篇译文全部刊发,其中的《起飞之前》和《统治世界的桔子》被多次转载。

 2007年,李惠编辑编发了我的9篇译文,几乎达到每月1篇。在这一年里,我们的联系多了一些,特别是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大喜日子,李惠编辑希望我能提供一篇有关香港方面的小说译文。当时我很忙,而且手头也没有现成的这方面的原文。为了感谢李惠编辑的信任,我挤出时间终于在指定时间内交了一份译稿。尽管译文没能在7月1日当日刊出,但李惠编辑在7月9日将其刊出,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当年12月25日,李惠编辑刊发了我的译稿《圣诞老人来访》,然后就结束了《太原日报》副刊的外国文学版块,其本人也调任他职。从此,我们就再也没有稿件方面的联系往来(节假日有短信通联),我也再没有给《太原日报》副刊投过译稿。

 在06、07两年时间里,《太原日报》刊发了我的13篇译文,这是我不敢想的事情。我翻译的文章,都不是主流作家的主流作品,而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家常事,一般的文学性的外国文学杂志是不会刊登的,就算是刊登,也不会刊登这么多篇的。为此,感到很幸运。通过《太原日报》,我可以让国人更多地了解非主流的“作家”所描写的主流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国外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也许,因为我自己就不是主流翻译的缘故,我在《译林》、《海外文摘》、《世界文学》发表的译文也大多是非主流作家的作品。这也算是一种个人偏好吧。

 这几天的温故,让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为人做事,绝不能以功利在先,绝不要耍手段。我跟《译林》编辑不熟,跟《海外文摘》编辑不熟,跟《世界文学》编辑不熟,跟《世界科幻博览》编辑也不熟,跟任何发表过我的译文的刊物编辑都不熟,但他们都先后刊发了我多篇译文。这说明他们够气度,说明他们施恩不图报。尽管翻译不是我的主业,但在我的翻译路途中,能够遇到无数个施恩不图报的编辑,是我的福份。

 尽管我遇到的编辑都很大度,没有哪个是施恩图报的,但我也不敢有丝毫知恩不报的想法。我是个既不善言语,也不善行动的人,不知道如何回报那一个个曾经施恩与我的编辑,所以只好不断地翻译,而且将译好的文章发到博客这里,娱己娱人,算作是对那些编辑的回报。他们施恩不图报,那是他们的伟大和高尚,如果我知恩不报,那就是我的卑鄙和无耻了。

温故,不仅是为了知新;温故,也是为了感恩,为了回报,为了鞭策自己更好地为人做事。

 

                            2009年9月6日于陋书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涂口红的女人
后一篇:基金筹款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