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的构筑与修辞的火焰(尚飞鹏)
(2009-08-16 13:56:27)
标签:
成路积馀堂母水诗歌尚飞鹏文化 |
分类: 积馀堂札记 |
长诗的构筑与修辞的火焰
尚飞鹏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传统长诗,都是以故事为中心,只是用诗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比如,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以及普希金、海涅的长诗。到近代单篇长诗开始转型,从叙事向情绪倾斜。如果说艾略特的《荒原》、《四个四重奏》还有戏剧性情节的话,那么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长诗《马楚·比楚高峰》则完全是用现代情感和语言思维对废墟的阐释,它更倾向于纯粹直觉的抒发与展示。成路的长诗属于后者。中国大概在一千年前就有了组诗这种形式。“五四”以来,新诗盛行,组诗广为流传。中国现代组诗的繁荣恐怕是从1970年代末开始,如杨炼的《诺日朗》、吉狄马加的《自画像及其他》、翟永明的《静安庄》、尚飞鹏的《超现实主义根深叶茂》,但这些组诗的长度也不过三百行左右。像《母水》近两千行的大型组诗属实少见,从结构与篇幅就已经开了先河。
要完成这么长的一首长诗,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就成路这首长诗而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文字帝国。当我翻开这个诗集,它就紧紧地抓住了我。任何人要走进这部著作,都需要一些勇气和与此共存的才华,否则,推进阅读的进程是没有可能的。成路在后记里写道:“大原:意象旗帜。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的入口观察农耕的内部秩序,是这章诗的目的。”我仔细数了,第一章《母水》和这一章一样也是24首,其次《白光》13首。《时间王朝》最短,用一首诗12节构成。《安葬河神的水域》9首。《边墙连接的灶火》9首。全诗六章91首。古代打仗最讲究排兵布阵,排兵布阵就是兵法,其中有很多玄机,如果你的阵角被对方识破,或者打散,就意味着失败。也许一首组诗如果有了好的结构,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胜算。一首诗结构布局好则利于表达,结构不好,语言和思想则象一团乱麻。所以,尤其在构筑组诗的问题上,结构决定内容是否安妥得当,直接关系到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通畅与否。《母水》的结构更倾向于中国式的建筑,两头大而稳,宽阔对称,中间相对小而精巧,包容性强,是那种厚重而深沉,庄严而灵性的结构。
我认为,全诗第一个主题是《母水》,从《母水》出发,衍生出变奏、回旋以及各不相同的快板或慢板;诗中的第二主题是《安葬河神的水域》,是诗人家门口的洛河,而第三主题是《大原:意象旗帜》,是当下生命感知一切的生活现场,当然,三个主题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不同方向与角度的描述。《白光》一章对“西夏王陵”的追忆,基本是把消失的时间用语言再现,本来是不可能,但是通过语言的叙述成为可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作为陕北历史上很重要的王朝,西夏很多文化的元素早已流入这块土地的地气之中,而这里的人们体内拥有西夏王朝的遗传因子,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种,而对纯种的追求,必然使追求者走进死胡同。西夏也许是值得我们永远顶礼膜拜,不仅仅是陕北,而是全部华夏大地。非常奇怪的是,《时间的王朝》这一章是我十分喜欢的篇章,无论从诗意的角度,还是从文字的调遣来看,它都是那么完美。十二节短诗,每一节都精彩纷呈,就像自然播撒的种子都在合适的位置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你们的热泪降落,远处白骆驼的热泪降落。/王女,你牵着草原上活的生命,向成吉思汗的营帐走去。/而我,和十六位巫师朗诵词,到我的沉默为止。”这就是诗;开始也没有开始,结束也没有结束。但是只要你一读到它,你就感觉到了什么。诗人在写作这一章时,必定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完全的轻松给他的创造带来了奇迹。这一章是神来之笔,使整个组诗走向凯旋,走向既定的目标。《边墙连接的灶火》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气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生,是人类香火传递的生命之根。水和土及其他事物融合的生相,人在其中的作用是将宇宙意志承接并且实现。“兄弟把储藏庄稼的仓库挖掘在了边墙上/十个兄弟娶回了十房妻子,十座灶台挖掘在了边墙上/十家的灶火燃旺了,燃旺了。”人间烟火、生殖、生育在大地上燎原。作者基本做到了个人历史与宇宙历史的契合,个人时间与人类时间的共鸣,个人意志与整体意志的统一。我常常感慨,读一首诗的困难主要在于,所有的诗歌作品内部都埋藏有某种隐秘或潜在的东西,甚至不可告人,除非它不是一首好诗。
成路这首长诗,必然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障碍,这是由于他深入研究和追求真实自然的结果。可怕的是,因为人们离开真实的自然太久,就很难理解或者就不容易承认这个真实的自然。真实反而成了造假,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我认为,拒绝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成路对自己有高标准的要求,有自己认定的原则,绝不迁就读者,更不迎合潮流时尚,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很多人追求快餐阅读,不喜欢哲学的思考与表达,这样的环境已经使汉语言大踏步后退。今天的诗坛过分地强调口语,导致了口水诗的泛滥。我们必须警惕,那些厌恶深刻的人,正在预谋着一场庸俗而下流的诗歌运动。
我相信诗歌的本质是思维的结果,而修辞的建筑和语言的表达是实现、表达思维最本质的形式与内容的核心。成路在后记里写道:“我认为,中国当代一部分活跃诗人在复制生活时只复制出生活的尸体。这个设定想说明的是我对诗歌的基本意见和对自然意象的无限依赖。”事实是,因为没有深刻的思想,“只能复制出生活的尸体”。我们对自然意象的无限依赖不是依赖自然意象,而是它背后的人,是人所持有的看法和世界观。语言的生命,几乎和人类的存在是同步的,假如人类失去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人类就会更加黑暗。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谎言统治了整个世界,语言的基本意义和功能就丧失了,就会成为灾难。成路的这首长诗,意在恢复人性和自然的本质状态,包括人类生命语言的回归。完全的回归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努力,无疑使人类的纯度基本保持了应有的质地。
《母水》的表达是充分的、自然的、优美的,几乎没有遗憾。作者动用了自己创作这首诗之前的所有智慧和积淀,用倾其所有评说是准确的。而语言的极尽奢华,是艺术表达成熟与干练的标志。我们知道,汉语写作本身,就决定它一定是民族的,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那么这种中国式的表现方式,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成路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这给他选择词语和意象带来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他的诗里也不乏象征、暗喻、通感、意识流,甚至超现实主义的现代手法,这说明他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视野是广阔而深远的。他在应用陕北方言方面,也是成功的,在整个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方言给组诗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成路的诗在我看来,篇篇珠玉,选取哪一首诗给大家欣赏,成了一件难事,那么我就选择全诗的最后一首:《我的身体处理方式》
在生命正当旺盛的中年,没有大病大灾的中年
开始解决自己的身体处理方式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妻子已经背熟了的方式
自己把这具肌肉的物件送进大海
祈求风浪别把肉体推到岸边接受眼睛的亵渎
祈求鱼蟹们以最快的速度吞噬这具物件
二十四尾,或者再多些鱼蟹来吞噬
这样就不会侵害透亮的海
我对妻子这样絮絮叨叨地说了十几年
我攒足了劲把自己的身体在往大海里推
二十四尾,说的是鱼,也是二十四节气,是岁月,是时间对生命的吞噬,他把海的意象幻化成生命最终的归宿,这正是因为所有的河流最终都要归入大海。当然海还有别的喻意,这是作者自己心底的独白,这种悄悄话,他“对妻子这样絮絮叨叨地说了十几年/我攒足了劲把自己的身体在往大海里推”。但我还可以至少进一步理解为死亡意识,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成熟、理性、智慧、创造、疯狂都来自于对死亡的解读与恐惧。
成路写道:“我是一个内敛的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节约语言,排斥铺排的陈述,或者过度的抒情”。我相信这是真实的,但对一个有创造性的读者而言,完全可以不受他提供线索的影响,读出更多的感受,也许这些感受无法言表。我以为,诗歌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一部分说不出来的感觉。一首真正的好诗,永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就像音乐一样,多声部、多主题、多旋律,它的内涵和外延一样使读者感到惊讶和震撼。成路是一个具有探索意识的诗人,所以他勇于承担风险,不怕失败,他谈到这首诗的结构时写到:“虽然这种结构和当下的诗歌倾向是分野的,但我会等待未来,也许是一个错误”。这说明他是有准备的,非等闲之辈,我们祈盼他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
我们知道,一切生命的起源都与水有关,于是一切生命与水的交合生出万物万象。河流的鲜活,带动了一切静止的物象,时空的生命力永远是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就是生的属性。河流代表的就是生命的动象,是崭新和陈旧的分水岭。成路的组诗企图通过诗意的方式,记录人类在特定的时间将思想和足迹呈现,用诗人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臆想,使沉寂的时代腾飞,用智慧的大脑修辞生命的火焰。我认为,他在表现这一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路曾经是一位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陷阵,亲历生死瞬间。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经历,一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在他的文字背后,我们读出坚强、勇敢,同时善良、柔软的内心世界普照着他的灵魂。如果说他的诗集《雪·火焰以外》是把雪化成水的话,那么《母水》就是滴水穿石的过程,塑造一个英雄的形象。这个英雄的形象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大山、土地、河流,是土地上劳动的祖先--他们走出来的路,开辟的天地。成路写作的过程,也是历练的过程,从柔软到坚硬,再从坚硬到柔软,循环往复,进一步达到至善至美的诗歌境界,进入诗歌殿堂。
人类的很多事件,需要用更多诗句来阐释,需要长诗的参与。用成路的话说:“在这里我想叙述的是我自己的黄河。2007年夏,我孤身行走了内蒙古乌梁素海至陕西韩城龙门段的黄河,从河套地区进入蒙秦晋峡谷段。行走中眼睛看见的现场和物象自然地放置到黄河的各部,让其归位,使其完整。”《母水》写的是一个地理和时代的记忆,实际上表达的是现代人对古人的情感和体谅。没有人能够回归到过去的岁月之中,而仅仅是对过去的猜想。要了解古人,一定是从我们自己的生命出发。我们是人类发展的活化石。要解释人类,再没有现代人类这样好的范本了。一切优劣都写在脸上,写在身体内部和大脑之中。这大概就是人类,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全部。像成路这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写诗的人不多了。多数人抓住小聪明不放,放弃大智慧,他们并不认为歪门邪道、投机取巧是愚蠢,反而庆幸一夜走红的运气,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需要和局限,现在这个时代,一切让金钱和权力控制了,何况诗坛。成路不同,成路有思想、有智慧、有志气。倘若有一天,清点中国诗坛的人马,希望成路是想推也推不开,想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
《母水》是用艺术实践亲近自然的行为,是一次身体和精神共同历险的结果。诗人这样写到:“关于真实,为了可靠一些,我顺着自己的诗歌写作纲目踏山踏水,然后,用我进入的始源现场的物、形结构为诗完成表达”。这首长诗并没有叙事,也没有故事,而是一次身体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它具备了现代诗歌的一切优秀品质,比如,艺术的想象力、恢宏的结构和创造性地展示世界的本能和生命的欲望。《母水》,像一座阳光下闪烁着的城堡,一旦走入城门,就走进了一个艺术世界,到处是美丽而真实的画面和美妙的旋律,如同那火焰,在静静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