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读书札记成路 |
分类: 积馀堂札记 |
人的心中其实都潜伏着一匹向恶的兽,伺机吞侵公益的善和公益的美。在这里我之所以提出公益,是针对利己的。那作为承载教化义务的小说文本,应该是具有光明意味的,在利他主义的生活态度和利他主义的生活理念支撑下完成。当下的时代现场小说多以官场、商场、情场的争斗、交易,在龌龊的过程中达到终极的毁灭,使读者陷在灰暗的压迫之中。而郭昕在《城市课》里智慧地让人性善美的一侧归位创造出了感动,也用感动的方式作为理由释放了读者。
《城市课》从火始而止火终。火本是万物进化的通道,当然了也是万物复归于灰烬——消亡的一个有效通道。小说以开始,作者就种下了火苗——烧烤大陈庄的陈东文——一个时代的符号化人物。
一团火,一团火会走吗?
没有外力帮助,火又没有脚,火怎么会走呢?
如果那火在人身体之中,在一个人心中,那火会不会走呢?
火在人心中,那火就会走了。
陈东文的这团火和父亲陈老砖有关,和大陈庄有关。大陈庄的支部书记姓玉,是城里玉处长的父亲,是惟一走出大陈庄的城里人的父亲。这些对于老实人陈老砖有足够的理由检材生火——把两个姑娘待嫁在家(他这是通过积攒彩礼积攒儿子的学费),让小儿子陈西文辍学,为的是供陈东文复读进入大学校门。
这团火并生的是草河里的水,这水可以洗净村妇、村姑身子上的污垢,也可滋生情爱,也可是锚,拴住在河边长大的人心中出行的恶兽。对于陈东文这条河是他爱的祭坛,是他向善的根。而在《城市课》里另一个主人公——玉珠是把灵魂放在了草河里走向城里的,在河边承诺下用打工挣的钱资助陈西文完成学业走向城里的。
这个承诺本身就是感动读者的引子。
这时候,小说回到了时代的现场,用其核心的理念:“从乡村到城市,我们不过是从奴隶成为了奴隶。”铺展开故事。这里以陈东文、林子明两人生活的现实为矛盾、纠葛、对抗产生了力量。陈东文的胸膛里有正义、君子道德的存在——社会阴暗面的新闻调查、云南灾区冒险的采访;也有龌龊、堕落的东西——单行线酒吧嫖娼、为复仇者提供林子明的罪证。这就是人的原罪,需要理性抵消的原罪。《城市课》是用陈西文、玉珠、林子明、尚荣荣等人的生命抵消原罪的。
《城市课》里读者在流氓权力强暴公众的虐待之中看到了流氓权力的死亡,这是进步。也就是说,李拓、王素梅、李又权等人抗暴权的行动是战争,战场就在生活的过程中,惟一的武器就是信念里的本善,本真。
小说给陈东文的任务是玉处长出走后对大陈庄,陈、玉两家的一切的承当,承当是要靠利己的获取实现的,这也成了他堕落的开始和理由。当陈东文在故事里的原罪抵消中一个一个生命塌陷时,“他想离开这个城市。他想把心头的重担全部放下。”
这样,小说回到了火。
李卫红给西文献上那束红玫瑰,点燃了烧纸,然后默哀。
在熊熊火光中,那束玫瑰红的耀眼,把人的心都照亮了。
这团火的点燃和熄灭都在大陈庄,在草河边。读者看到了火有了过程之后一切都虚无、消亡,留下的是点燃之前的原始。
《城市课》也就成了一枚十字架,陈东文和他的奴隶兄弟、姊妹的灵魂钉在上面,向自己,向火的燃烧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