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视点】人类有望大幅度提升智慧

(2008-05-26 01:08:58)
标签:

文化

分类: 【老人视点】

【老人视点】现代拥抱传统:人类有望大幅度提升智慧

引子

  实证论和还原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天分离。实证论把人作为观测实验者,把大自然作为被观测实验者,相对而立。还原论更是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主宰,认为我们人类可以任意解构和还原大自然。
  西方根本就没有教化、开化之说,又何来“西方文化”这一名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家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空”。道家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无”。儒家言: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亦是空无。
  中国传统文化的释、道、儒三教,既然是起源于空无,必然向内求,向心求,所以说反求诸己,自求诸心。所谓“一天人,合内外”是通而和合。
  世界上可以“化于空无”的内证学养,唯释、道、儒三教之教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起源于有而不断变而分别的西方文明根本差别之处。

  (摘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

 

  我自己也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其他的文明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去不复返,譬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等等,都消失得很彻底。而中国人创造的文明却能够长盛不衰呢?中国人几千年来抱成一团,地理位置从来没发生过改变,民族成份基本稳定而且互相促进,儒教盛传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文化习俗传承沿革基本没有改变。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人用汉字记载了几千年的历史,甚至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有详细的记录。这种情况是举世仅有的,是中国人创造的史上最牛的文化和民族传承的奇迹。

  觉得自己活着,就是要为了自己的下一辈、为了别的中国人而舍生忘死! 这就是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拯救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后代,拯救自己周围的人尤其是小孩子,拯救自己的民族尤其是关乎文化的那一块。他会舍弃生的机会,救助别人;他会参加军队,反抗入侵;他会学习传授,保证自己的礼仪风俗不失传。

  正是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又蕴含着极大能量、背负着重大使命感的中国人,让中国走到了今天。

  (摘自:大地震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传承

 

  一切都很复杂,原来并不单纯。那种单一的追求,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选择完了也不会真正的有毅力去坚持,仿佛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样。人的心胸会越来越宽广,因为宽广而变得越来越不单纯。因为从很多角度去看事情了,所以不再狭窄。真的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还是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就是那个份,到了那个份上了,也就不可能再怎样了。如此而已。算不算都是注定呢?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少一些自责,推脱多一些的责任。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中所凸显的“用”,是有形之用、有用之用—即服务于外在功利目标(如上自国家富强,下至个人求职谋生、穿衣吃饭)的用,而非无形之用、无用之用—即满足人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知识提升境界的精神性功用。
  理论的首要价值也在于思想操练。也许,我们从理论中得不到某种方法的训诫(其实,一种特定方法常常不来自某种单一理论;一种理论,如果它称得上理论的话,其启示也常常不会只指向某种单一方法),却可通过思想操练,使思想得到凝聚、提升,进而走向澄明之境。以澄明之心看、想和做事情,其境界便会炯然不同。
  “未进去”之前,四边皆黑、无路可入,对那充满理智挑战之物的热切向往,会让读书之人孜孜以求、寝食俱废;“已进去”之后,书中之言“若出于吾之口”,书中之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豁然呈现,读书之人不禁会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三月不知肉味”也不算夸张。
  (摘自:“书呆子”说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上却开始进入一个迷茫的时代,在全球化面前,绵延5000年的古老文明突然变得茫然失措……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简单化的选择问题……事实是,一方面,我们今天符号式地对传统文化的“回收再利用”已使当代文化变得庸俗不堪,另一方面,仅仅形式上的嫁接西方文化,使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中心地位。

 

  我们很多时候考虑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想的是生命的富足、荣耀、光鲜、华美,但与生死的权限相比,原来这一切都微不足道。

  这是一个追逐奢华的时代,也是一个有些浮躁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这么接近如此裸露、如此脆弱的本质的生命?尽管这个代价太大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一次的灾难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些东西。

  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就是我们心里在苦难来临时可以救赎的东西,如果它不能让我们对生命还有信心还看得到光芒,不能让我们在伤害、死亡面前感到生命还有尊严,那么,文化就是孔雀毛,就只是个装饰品。

  (于丹:灾难前,学者坐而论道可耻

 

  人类在成长和文明进化中,一直面对两大对手。一是大自然,一是自己。

 

  我在想:为什么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容易被我们忘记呢?

   由此往更深的层次思考:我们每天都处在母亲的关爱之中,但是,我们是否常常忘记母亲关切的眼神了呢?我们是不是因为对儿子的关心而忘记儿子的切身感受呢?我们是不是因为每天与妻子的厮守而忘记曾经的爱情承诺呢?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母亲老态龙钟,发现儿子委屈的表情,发现妻子淡淡的哀怨,才意识到自己如此轻易地把宝贵的东西弃若敝履呢?

   由此想到汶川的地震。对于那些每天身处平安的人们来说,在鸡马蒜皮、繁琐零碎的生活中,从来就感觉不到平安是福的道理,当我们看到狂虐的地震瞬间夺走成千上万的生命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平平安安也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人生,竟然是由如此荒诞的一个悖论在支撑着。

 

  梁文道:读书人要读出慈悲

  简单地讲,人应该有配得上理性道德律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该怎么发展呢?读书。我们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了解每一种人生的可能。但是透过阅读(尤其文学),我们就能从可怜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切身体会其他人的遭遇,其他人的悲喜。所以,有富豪因为阅读而立志投余生于第三世界贫民生计的改善,有异性恋者因阅读而彻底扭转自己固有的定见。书读多了,应该有一份宽容博大的同情与慈悲;愿与诸先进共勉。

 

  老人:我们的文化一直提示着“反观”我们自己,但是,一路障碍使得我们不能抵达“真相”。有没有可能,哪怕一瞬间,让我们有所体会,即便体会到的是近似的真相?

  老人预见:本文说到的情形将很快改变人们的生活,人类大幅度提升智慧指日可待!

 

  一、“视觉空虚”不是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是根本不看:人的大脑对连续刺激和根本无刺激作出的反应竟如此相同!

  单调感知场指的是性质完全一样而且持续不变的一种视觉或听觉景象。这个词是由几位德国心理学家创造的。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些心理学家发现:被试者站在浓密的大雾里,会感到处于一种失去知觉的疲倦。到了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做了一系列实验。被试者首先与外来刺激隔绝,所接受的视觉刺激仅是通过半透明的玻璃凸镜看到的。这些凸镜漫射着昏暗的光线,使被试者不能看到任何图形或形状。由于这种单调无意义的刺激,被试者意识状态不断改变,比如:幻觉、强烈的情感和自由的联想等。赫布的结论是:人的正常意识不仅需要连续不断的信息输入,而且更需要不断变化的信息输入。赫布的研究使许多科学家想到:如果大脑接受单一不变的视觉输入,大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他们决定实验。为了制造标准的单调视觉物,他们把乒乓球切成两半分别盖在被试者的眼睛上。然后用一束强烈的光照在乒乓球上。很快,被试者就报告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了,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视觉空虚。心理学家罗伯特奥恩斯坦认为“视觉空虚”不是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是根本不看。

  还有一些科学家采用另外的方法研究视觉空虚,他们在被试者眼前放置一个“固定的视觉影像”,通常,我们的眼球总在不停地移动,我们也很少长时间地盯着某物。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事情时,我们的眼睛做弧线式的左右扫动。甚至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物体时,我们的眼球总是不自主地颤动。这样,不论我们看什么,目标总是在视网膜上移动,不断地刺激视觉细胞,科学家们又制作了一个特殊装置——给被试者戴上隐性眼镜和一个非常小的影像放像机。这样,不论朝哪个方向移动,眼睛和放映机边周也同时移动,使视网膜只能看到“固定”的图像。在凝视这种不可逃避的图像几分钟之后,被试者吃了一惊——图像消失。

  科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连续单调的刺激会破坏大脑对任何图像的感知。”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人的大脑对连续刺激和根本无刺激作出的反应竟如此相同!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限定在某一单一的过程上,直到排除一切杂念和外部影响,尽管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可导致一种相同的意识状态。

  我们的祖先进行自我娱乐和探究大脑结构的方法之一,很可能是通过凝视跳动的火焰,视觉空虚实验已经证明:一束单调的、持续不断的光线与有节奏地跳动的火花一样会使人感到愉快和启发。然而,虽然科学家们现在大谈“发现”了,单调感知场效应,但是,这种利用视觉空虚效应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甚至上百万年了。

  每个民族多少都使用过某种方法把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刺激物上。在不同的文化中,这种对意识的集中有各种目的,如获得精神上的启迪、逃避痛苦、增强创造力等。他们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佛教徒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首先是数呼吸的次数,以免分散注意力,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上。学会了这种基本的“意识集中于一点”的方法,禅宗的师傅再给弟子一个悖论或违反逻辑的谜语,让他们解答。为了找到答案,弟子们便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谜语上,比如:“在你父母出生以前,你脸是什么样的?在瑜珈功中也有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把一个词或词组进行单调的、不断的重复,才能排除杂念。还有一些其它的瑜伽练习方法,如“凝视”,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物体上,比如:一个花瓶、一朵花、一块岩石等等。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如呼吸、心跳)的声音上或外部声音(如瀑布声)上。

  这些不同的传统和操练方法都建立在相同的基本原理上: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限定在某一单一的过程上,直到排除一切杂念和外部影响,尽管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可导致一种相同的意识状态。东方传统称之为“空虚”或“虚无”。西方一些教徒则称之为“不可知的云雾”或“神秘的黑暗”,当然心理学家把这种意识状态定为“视觉空虚”。他们只要把切开的乒乓球分别盖在眼睛上或者在隐形眼镜上连接一个微型放像机,就能使视觉空虚现象发生。

  所有集中注意力的实验装置和技巧都以人的心理特点为根据,罗伯特.奥恩斯坦这样解释:“一旦意识被限定在一个静止不变的刺激物上,对外界其它事物的感知就会马上停止。”这一点很重要,而且,常常被误解。那些自吹头脑稳健而清晰的人却很难解释由各种沉思方法而增强的智力和体力,因为这些方法本身似乎很稀奇古怪或充满了无意义的宗教仪式。

 

  三、那些可能被外来感知淹没的幻觉、意念、记忆、情感现在变得更加清晰了。正如天上的那些星星,白天被太阳光淹没以至于看不见,而在晚上闪闪发光。

  使视觉空虚现象产生的关键是大脑中的一个特殊神经组织。这就是位于脑干部位的网状激发系统,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和大脑其它部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一个部分控制我们的兴奋程度,另一部分控制并引导我们的注意力。控制兴奋程度的那部分就象收音机上音量控制钮,接收进入大脑的信息,并使其强度增加或降低。这一部分还控制刺激大脑活动的节奏:当我们沉睡时,网状激发系统把我们的脑电波降低到每秒钟1——2圈。当网状激发系统决定唤醒我们时,脑电波活动迅速加快,并使我们觉醒到正常的知觉状态。当网状激发系统引起我们高度觉醒时,脑电波也会变得更快。这时,我们的神经极度兴奋,而且可能使我们感到不舒服,如焦虑和惊慌。

  如果说网状激发系统中控制觉醒的那部分象收音机的音量控制钮,那么控制选择的这部分则是收音机的调谐器:一旦它发现什么东西重要或有意义,它就进行“自我调谐”,让我们感知到那些重要或有意义的信息。网状激发系统能使一位母亲能在隆隆的雷声中安睡却被婴孩的哭声唤醒;它能让我们忘记身上的衣服对皮肤的压力和摩擦而不能忍受蚊子在胳膊上哪怕轻轻一触。

  这种刺激甚至可以是某种现象的削弱或短暂消失。比如:父母亲很容易注意到他们的孩了正在玩耍的屋子突然安静下来。另一方面,对于某些预料之中或已经习惯了的刺激,即使这种刺激可能是很强烈,网状激发系统也会把我们的注意引向别的刺激。如住在机场或繁忙的高速公路附近的人似乎听不见那种能使来访者心神烦乱的噪音。

  当我们面临一个单调感知场时,网状激发系统中控制觉醒的那个部分所接受的是来自外部的不变化的、没有形状而且显然没有意义的感知。这时,网状激发系统降低我们的觉醒程度。利用脑电图对那些运用单调感知场效应或使用镇静器的人进行的测试表明,他们的觉醒程度的确降低了:脑电波活波幅度高、频率变慢,随之脑电波活动放慢。结果,我们变得高度放松,我们的脑电波变得更平衡,大脑的两半球开始同步运行。

  同时,网状激发系统中引导注意的那部分,只感知新奇的事物,所以它认为不重要或不能令人感兴趣,便会把来自外部的感知转移到内心世界。正如住在飞机场附近的人听不见喷气式飞机震耳欲聋的噪音一样,我们也看不到单调感知场中的白色光线——视觉空虚发生了。这时,没有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体内的感觉似乎比平常更强烈而且更引人注意。那些可能被外来感知淹没的幻觉、意念、记忆、情感现在变得更加清晰了。正如天上的那些星星,白天被太阳光淹没以至于看不见,而在晚上闪闪发光。

 

  四、硕果累累:从视觉空虚中获得裨益

  近年来,对各种沉思和限制知觉的方法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主要是采用了比较复杂的放射免疫测定系统。它能测量许多神经因素的活跃程度,比如,皮肤的触电反应、肌肉的紧张、氧的消耗等。另外,计算机的脑电图测量方法,也能准确地测出人脑的活动情况,包括神经效率商数、唤醒能力和脑电波活动。尽管人们采用了无数种方法来达到视觉空虚的状态,从苦行僧人旋转的舞蹈到削木头乃至数心跳的次数,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方法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所产生的各种主要影响是相同的。这些方法显然能使人获得裨益,如增进被试者的智力。以下是几种已被证实的深度沉思的结果:

  ____可导致使肉体和精神紧张的肾上腺素和可的松的减少。并使血压降低、心率变慢。研究表明紧张会妨碍学习、思考、创造力。据研究高血压会导致智力的降低,这可能与供氧和其他输入大脑的营养元素的减少有关,因为高血压会导致毛细血管的收缩甚至阻塞。

  ——高度放松。肌肉的紧张、氧的消耗和皮肤的传导率都降低。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高度放松时,接受、加工、储存的信息比紧张状态多的多。

  ——脑电波发生变化。脑电波频率高、幅度小的倍塔电波变为频率慢、幅度大的阿耳法、太塔电波。这种电波有助于增强记忆、启发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加工信息、对刺激客体做出反应的速度。这种脑电波的变化不仅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而且使大脑更具有内聚力和复杂性,并丰富大脑中信息的传递。

  ——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同步化。大脑两半球的电波变得协调一致,能把两种思维方式(形和意,分析和综合)有机结合起来,并促进某些心理功能的发展。

  ——注意力增强。脑电图对注意力的测试是通过观察被试者对各种刺激客体适应能力来进行的。处于正常知觉状态的人很快就习惯于外来刺激,而处于视觉空虚状态的人仍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反应速度加快。有研究表明,经常沉思的人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比不进行沉思练习的人至少快30%。而经过一段沉思之后,沉思者的反应速度又可以提高15%,不沉思的人放松同样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反应速度降低10%。

  ——敏锐感增强。被试者经过一段沉思后,世界似乎变得更加清晰、颜色更加鲜艳、快感更强烈。

  科学家已经发现,沉思的周期性还可以以许多方式增进心理功能(如:自我评价、自信、创造力、记忆等。)人能从沉思中获得裨益的证据现在已经如此地令人信服,以至于那些最保守的教育家、治疗专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决策者、运动员、保健专家都承认,沉思是极有用处的。

 

  五、许多人急于寻求办法,把某些沉思技巧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之中,遗憾的是他们发现并不容易。

  许多人急于寻求办法,把某些沉思技巧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之中,遗憾的是他们发现并不容易。

  问题之一是:从沉思中获得裨益的关键是进入视觉空虚状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高度放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尚不具备这个能力。当别人要求我们放松时,我们只是暂时放弃一些心理压力,“松弛”一番,然后声称我们“放松”了。但经肌电图测试:即使处于所谓的放松状态,大多数人都保留着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已成为我们本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很难察觉到。因此,真正的放松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较强的自律能力才能达到。可悲的是许多人缺少自律品质。至于时间现在谁能每天花一个小时只练习怎样放松呢?时间就是金钱,不是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使你学习了怎样放松,你还得学习怎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产生视觉空虚效应。这也需要毅力、练习、时间和自律。好几项调查都表明:大部分练习沉思的人在几个月内就半途而废。因此从沉思中获益决非易事。很多人发现,在他们真正进入沉思状态之前,都要经历数月的意志坚定的沉思练习。有些很虔诚的沉思者实际是在欺骗自已。相当多的人自认为已处于沉思状态,而事实并非如此。显示器表明他们只处于一种高度松弛状态,许多人的大脑中没有出现标志真正沉思的阿耳法、太塔脑电波,脑的两半球也没有达到同步进行。

  奥恩斯坦指出:“通常采用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状态(视觉空虚)的问题在于:达到那种由头脑内部条件引起的视觉空虚状态一般手段很难奏效的。即使暂时奏效,也不会长久。”

  从以上的事实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教训:沉思故然有益,但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许多人很难从沉思中不断获得裨益。这确实需要耐心。如我们前面所说:沉思是利用我们神经系统中一个特殊神经组织来实现的。当我们把注意集中在一个不变化的刺激场上时,我们的知觉达到“盲点”,这时我们才体验到诸如空旷、虚无、超脱、无始无终、悟道、记忆的消失或宁静等。如果我们能找到进入沉思状态的捷径当然更好,因为可以省去自律、时间等等。难以实现的努力目标。但我们已经说过,达到沉思状态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不是苦行僧人的旋转舞蹈;不是引吭高歌、数呼吸、数心跳;不是对一象征物的沉思瞑想,这些方法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人们期望有一种仪器能在几分种内使人进入空虚状态。

  现在,有的人太注重方法本身的价值,认为沉思是一种宗教的或灵魂的戒律。某个机器就可以让任何一个傻瓜进入沉思状态。这种观点好象是亵渎了他们的思想。但问题是:所有沉思方法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视觉空虚状态,根本不是为了某一宗教目的。相反,这个目标关系到如何获得上文所提到的一些裨益,比如:头脑高度清晰、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迅速的反应、较强的注意力、高度的放松、更好的协调关系和敏感的增强等。沉思的这些裨益可以为宗教服务,但它们也有助于打网球、写诗、记住台词、做数学作业或增强性功能。

  如果不需要长期艰苦的练习,而只用一个便宜的小仪器就能使人进入视觉空虚状态,那么大多数人会买一个小仪器。应该承认,那些认为长期锻炼也能进入空虚状态的人也是正确的,但如果用更快的速度不是更好吗。就象我已经坐飞机从纽约到了洛杉矶,而你还在新泽要州艰难的旅途中。

 

  如果把人的知觉通道彻底清洗一次,一切事物将原形毕露。人总是把自己封锁起来直到他用眼睛看到了外界的一点儿。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其原因之一就是:习惯化。正是通过习惯化,“镇静器”使我们进入视觉空虚状态。因为刺激客体不变化,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习惯于它。网状激发系统做出判断:这个刺激不重要或不能令人产生兴趣。刺激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消失,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为了寻找更重要的刺激而转移到别的地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断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渐习惯。有些景象、声音、情感或意念在起初可能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但这些很快会就变成陈旧的“废物”。当我们初学开车时,我们觉得应该注意的事情好象太多了;但很快,我们发现我们能开车行驶数百里没有感到自己在开车。蔚蓝的天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变成单调感知场,我们的大脑逐渐习惯。如果网状激发系统做出“决定”,这些东西不重要或令人乏味,它们就会“消失”,我们进入视觉空虚状态。而在真正的沉思里,世界已经完全不存在,会体验到一段很短的与世隔离的状态,就象“被关掉了电源的机器人”。当我们再回到世界时,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好象都焕然一新,似乎在用“清洗”过的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事物。

  【编后】

  能婴儿乎?这是道家修炼的境界。透过“镇静器”——简单设备——体验某种修炼境界,乃至于因为长期使用——习惯化,我们的精神得以“清洗”的效果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就是智慧的显发呢?

  老人正努力寻求实验,总是觉得:透过“镇静器”的体验无论有怎样的好处,但是,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可或缺,尤其对于那些志向“悟证”真相的人们。

  希望人们有这个福报,我觉得透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人类有望大幅度提升智慧。(老人期望看明白本文的在美华人愿意协助老人而方便的话联系本人,老人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先谢谢了。)

———————————————————————————
  编辑:毛毛围脖 刘圣涛 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